发展人类学概论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发展人类学概论
|
ISBN: | 978-7-5628-2624-8/C.133 |
条码: | |
作者: |
潘天舒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24.00
折扣价:¥21.60
折扣:0.90
节省了2.4元
|
字数: |
184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9-10-01 |
|
内容简介: |
发展人类学与“针对发展的人类学”※※ 在本书中,发展人类学是指一门融理论批评和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学问。就其涉及的内容和论题而言,这门学问体现了国际学界从事发展研究的两种相关却又不尽相同的思路、模式和风格。首先,我们可以把发展人类学看成是应用人类学的一个主干分支。与其他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一样,发展人类学家以田野工作为主要考察手段,判断、确认和分析不同场景中的文化与发展的关联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地方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提供可资决策者参考和借鉴的依据、信息和建议。这种强调“学以致用”的发展人类学,在英语语言中表述为development anthropology。作为应用人类学的积极实践者,发展人类学家受雇于包括欧美各国的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通过发挥自身的学科专长,来研究与探讨社会和文化因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制约性,从而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解决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篇人类学与发展研究3〖〗第一章绪论3〖〗一、 发展人类学与“针对发展的人类学”6〖〗二、 发展人类学的学理与应用价值10〖〗三、 本书内容辑要19〖〗第二章社会进化论与19世纪“科学”发展观20〖〗一、 综述 23 〖〗二、 单线进化模式与社会发展阶段论: 以泰勒和摩尔根的研究为例 29〖〗三、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科学种族主义 32〖〗四、 总结35〖〗第三章社会进化论与发展研究 36〖〗一、 综述38〖〗二、 现代化理论和“文明冲突论”47〖〗三、 新进化论和文化唯物主义发展观52〖〗四、 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的反思56〖〗五、 总结58〖〗第四章文化与发展 59〖〗一、 综述 63〖〗二、 文化概念的科学意义65〖〗三、 文化与自然习性的构建68〖〗四、 文化作为世界观和价值体系73〖〗五、 文化作为符号和象征体系 77〖〗六、 “贫困文化”的误区 82〖〗七、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85〖〗八、 文化霸权与“软实力” 88〖〗九、 总结90〖〗第五章文化相对主义与发展实践 91〖〗一、 综述 93〖〗二、 文化相对论的学术源头 96〖〗三、 相对主义的困境 100〖〗四、 总结〖〗第二篇人类学与发展实践〖〗发展人类学概论〖〗发展人类学概论105〖〗第六章田野研究与发展人类学 106〖〗一、 综述111〖〗二、 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117〖〗三、 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与发展项目周期 123〖〗四、 参与式观察与快速研究法 127〖〗五、 发展人类学与生产实践 132〖〗六、 文化资源管理 135〖〗七、 总结137〖〗第七章发展实践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137〖〗一、 综述139〖〗二、 发展与文化变迁: 传播与涵化(acculturation)143〖〗三、 文化的适应性、整合性和可塑性147〖〗四、 发展项目的社会影响研究155〖〗五、 总结158〖〗第八章“男性偏见”与发展实践中的性别问题 158〖〗一、 综述159〖〗二、 问题的缘起162 〖〗三、 妇女与经济发展实践: 以“世界工厂”中的“打工妹” 现象为例167〖〗四、 妇女组织与社会企业理念之践行170〖〗五、 总结172〖〗第九章农业“绿色革命”得失谈 172〖〗一、 综述173〖〗二、 农业发展的“希望之歌”175〖〗三、 绿色革命与乡村贫富差异178〖〗四、 农业机械化和企业化的生态效应181〖〗五、 总结〖〗第三篇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人类学185〖〗第十章人类学视野里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85〖〗一、 综述 187〖〗二、 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学说 194〖〗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人类学解读 198〖〗四、 总结200〖〗第十一章反思发展 200〖〗一、 综述 201〖〗二、 “针对发展的人类学” 204〖〗三、 “国家的视角”与“弱者武器” 208〖〗四、 总结 211〖〗第十二章“可持续发展”之辩 211〖〗一、 综述 214〖〗二、 可持续发展: 模式之争还是话语之争 217〖〗三、 “公地悲剧”的傲慢偏见 220〖〗四、 原生态: 神话还是现实 224〖〗五、 总结 227〖〗第十三章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228〖〗一、 综述229〖〗二、 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理念之践行233〖〗三、 总结235〖〗参考文献246〖〗后记
|
精彩片段: |
作为启蒙思想的总结和延续,社会进化论对于在19世纪尚未成型的现代人类学学科来说,具有毋庸置疑的指导意义。社会进化论者普遍认为存在于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文化,都会以步调一致的方式向前和向上发展或演进。多数社会在演进过程中会历经数个阶段,最终走向共同的目标。在社会进化论者看来,文化演进的源泉来自文化本身,因而内部的动力对发展的走向起关键作用。可以说,社会进化论不但构成了早期人类学的主要理论体系,也为后人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寻找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提供了框架和思路。包括现代化理论在内的各种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导了20世纪西方学界的发展研究。就预设前提、观察角度、话语表达和意识形态导向而言,从著名的经济增长阶段论(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到冷战结束后风靡一时的经济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都可以归结到社会进化论的基本信条。
本章以社会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Tylor)、摩尔根(Morgan)和斯宾塞(Spencer)为例,通过审视他们学说产生的历史政治背景,来论述社会进化论理念在西方社会发展观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这决定现代世界历史走向的三大标志性事件,构成了泰勒、摩尔根和斯宾塞著书立说的特定语境。首先,现代人类学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浓烈思想氛围中孕育而成的。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对于社会进步的信仰,都是人类学学科逐步走向专业化的主要推动力。而欧洲启蒙运动的一大革命性成果就是以科学实证的态度和方式,解答了一系列多年来困挠众多知识界人士的疑问: 人类究竟为何物?人类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在宇宙中间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针对上述有关人类起源和生命问题,以生物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与宗教人士,展开了一场对解释话语权的争夺战。深受进化论思潮熏陶的人类学家,由此开始了他们对文化和社会差异的学术探索之旅。
启蒙思想和强调实用性的新知识体系,二者一经有机融合,就为科学领域的划时代变革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当然,促成欧洲科学革命的许多设想和技术,其实在古代中国、印度、中东、非洲和美洲等地的文明国度中,都有过萌发、酝酿和尝试的先例(Frank, 1998)。以科学革命为先声的工业革命,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率先展开,并通过经济工业化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归纳和演绎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方法与商业利益间的密切关系,是引发这场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除了科学方法的运用和技术创新之外,资本的高度集中和由国家扶植的重商主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力量。而重商主义的迅猛发展,显然是以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为依托的。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在控制和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同时,殖民者却力图在意识形态方面,为他们主宰殖民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强盗行为,提供一套合理的说辞。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诗人基普林(Kipling)的“白种人的包袱”(white mans burden)论。White Mans Burden(白种人的包袱)是吉普林作于1899年的一首诗歌的标题。该诗表达了作者当时鼓励白种人为“和平进行野蛮战争”的心态。所谓的“白种人包袱,”在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可以理解为: 由于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属民缺乏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只能接受来自宗主国占领者的指导,使殖民地开始所谓“文明化”的进程。与此同时,白人统治者也得以将文明的“高级”形式带给“低等”民族。白人的这一“高尚”努力,却似乎有点吃力不讨好,反倒成了困扰殖民当局的“白人的包袱”。现在看来,“白人包袱论”这一荒诞无稽的说法,其背后蕴含的却是一种干涉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干涉哲学在今天的具体表述方式,便是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接受的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信念。在本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中,作者将通过案例分析,来论述这种一厢情愿的信念,是如何在实践中主导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从而给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后果。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这三大事件,对19世纪人类学家所进行的发展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类学家所处的特定历史和政治语境,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孜孜不倦地为探求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而苦苦探究,著书立说。他们的问题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是什么原因导致处在地球不同地域、形态各异的人类社会,最终经历相似或不同的进化、发展阶段?在迈向“文明”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社会处于领先地位?而有些社会却长期处于一种“滞后”状态?有无决定先进和落后的标尺?有没有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科学手段?本章论及的三位社会进化论代表人物,可以说是现代发展人类学理论的最早探索者。限于篇幅,笔者在本章中略去对人类学家弗雷泽(Frazer)和社会学家孔德(Comte)的社会进化论思想的评述。尽管他们的专业背景、社会地位和政治抱负不尽相同,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却具有极为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如下文所述,社会进化论者的任何理论假设和基本思路的形成,终究无法脱离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这两大结构性的主导力量。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