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管理 - 金融证券类精品图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
金融证券类精品图书
|
ISBN: | 7-302-02320-4 |
条码: | |
作者: |
宋逢明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16.00
折扣价:¥15.20
折扣:0.95
节省了0.8元
|
字数: |
422千字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F-23201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1997-10-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根据90年代国际银行金融领域 理论研究和经营实务的最新发展,介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包括各种用于转移风 险的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性能、作用和实施方法,充分体现了金融创新思想和现代 金融工程在推动银行业务发展方面的影响。理论的系统性、取材的新颖性和技术方法的可操 作性是本书的三个基本特征。全书的组织建立在一个前后一贯的逻辑框架上,始终抓住现代 金融决策技术的核心:收益和风险的合理权衡。 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财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商业银行及其 他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国家金融监管机关的工作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金融系统与商业银行 1
第一节 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 1
第二节 商业银行和银行业 8
2.1 什么是商业银行 8
2.2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10
2.3 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 15
2.4 银行业 18
第三节 金融管制与金融革新 21
3.1 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管制21
3.2 金融革新 25
3.3 放松金融管制(deregulation) 27
第二章 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30
第一节 资产需求理论 30
1.1 影响资产需求的因素 30
1.2 收益和风险 34
1.3 资产组合和风险的分散化(diversification) 36
第二节 利率及其度量 40
2.1 利率和收益率 40
2.2 收益率的计算 42
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73
2.4 风险的分类 75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76
3.1 利率的决定 76
3.2 利率的期限结构 89
3.3 利率期限结构的应用 94
第四节 利率风险 96
4.1 价格与收益 97
4.2 债券定理 103
4.3 对股票的影响 106
第五节 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106
第六节 市场的有效率性 109
6.1 合理预期理论 109
6.2 市场的有效率性 111
第三章 商业银行管理概论 115
第一节 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11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 118
第三节 道德风险和代理问题 122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 125
4.1 商业银行的资产 127
4.2 商业银行的负债和资本132
4.3 商业银行的损益分析 135
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 140
第一节 流动性管理 140
第二节 有价证券组合管理 140
第三节 贷款管理 155
3.1 工商贷款管理 155
3.2 消费贷款管理 175
3.3 房地产抵押贷款管理 188
第五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和资本管理 195
第一节 存款利率和存款产品 19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 198
2.1 负债管理的目的 198
2.2 影响负债管理的因素 203
2.3 商业银行如何获取资金206
2.4 存款保险 213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218
3.1 资本的作用 218
3.2 资本的构成 220
3.3 资本的度量 223
3.4 资本的管理 232
第六章 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241
第一节 利率风险的管理 241
第二节 久期技术 242
第三节 风险转移市场和利率衍生工具 251
3.1 风险转移市场 251
3.2 利率期货 255
3.3 利率期权 274
3.4 远期利率协议 292
3.5 掉利 299
3.6 利率上限、下限和双限306
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 309
第一节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309
第二节 缺口分析和管理 311
2.1 利率敏感性缺口 311
2.2 久期缺口 324
第三节 期权调节差价模型 332
第四节 衍生工具的使用 334
第五节 证券化和二级市场 340
5.1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 341
5.2 其他类型贷款的证券化和二级市场 346
第六节 长期资本投资管理 349
第八章 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估 360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绩评估的基本目标和准则 360
第二节 业绩评估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373
2.1 流动性和有价证券组合的评估 373
2.2 贷款质量评估 378
2.3 负债和资本管理的评估380
2.4 效率和生产率评估 381
2.5 盈利性评估 384
第三节 趋势分析 389
第四节 影响业绩的主要因素 391
第五节 表外项目与业绩评估 393
第九章 商业银行管理的其他问题 398
第一节 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398
1.1 信托业务 399
1.2 往来银行的代理业务 401
1.3 金融服务的新发展 403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兼并与收购 409
2.1 兼并与收购的决策分析410
2.2 对兼并与收购的监管 417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421
3.1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 422
3.2 汇率风险的管理 428
3.3 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危机 448
附录一 460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实践 460
一、审查申请人提供的资料 461
二、评估项目计划的可靠性、现金流(还款能力)、并根据风险程度决定贷款利率 462
三、完成法律文件发放贷款 463
四、监督贷款的使用,密切注视企业经营的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63
五、严格执行还款计划 464
附录二 465
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金融工程 465
一、什么是金融工程 465
二、金融管制和金融革新 468
三、在中国发展金融工程的意义 469
附录三 4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471
目 录 471
第一章 总 则 471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473
第三章 对存款人的保护 476
第四章 贷款和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 477
第五章 财务会计 480
第六章 监督管理 481
第七章 接管和终止 481
第八章 法律责任 483
第九章 附则 486
参考资料 487
|
精彩片段: |
前 言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盈利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银行金融业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和业务比重都遥居榜首。由于商业银行提供交易帐户型的金融产品而实际具备创造货币的功能,大量的消费资金和投资资本通过商业银行的运作从供应者转移到需求者。因此,商业银行对于国家使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经济,对于社会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必须大力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和法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银行业和信托投资业逐步实行分业管理等等的立法和改革措施,标志着现代化金融系统正在中国逐步建立和发展。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育,尤其是国家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和民间商业银行的建立,以及外国商业银行纷纷抢滩登陆中国金融市场,对于科学的、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已经产生了具有紧迫性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高等院校通过正规教育培养现代化金融人才和银行金融业对在职人员开展大规模的专业培训,迫切需要有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本书的编写,正是为了符合这种迫切的、而且是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与图书市场上现有的有关商业银行的书籍相比,本书在写作的内容和取材上有如下三方面特色:
第一是理论的系统性,我们致力于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理论框架。自50年代以来,金融理论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若干项具有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因此被称为“华尔街的革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而随着西方世界金融革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还不断孕育着新的变革和发展。可以说,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是战后西方经济学研究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本书从引入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资产需求和合理预期理论入手,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市场的有效率性理论和代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如自由现金流理论)等等现代金融与财务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模块,而且理清了这些理论模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从而使所讲述的有关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即使兴趣不在商业银行管理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轮廓。
第二是取材的新颖性,努力反映现代金融系统日新月异的变化。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金融系统内的革新浪潮汹涌澎湃,从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金融管制体制,到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技术和策略,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反映这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对金融系统的监管方面出现的所谓“放松金融管制(deregulation)”,这意味着金融管制体制的全面革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变得更为柔性和灵活。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技术向金融业的全面渗透。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大范围交叉的新兴工程学科在90年代崛起,标志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金融这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本书在取材上努力反映这种新发展,尤其是具体落实到讲解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些现代化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上。可以说,本书的写作取材体现了商业银行管理在90年代的最新发展水平。
第三是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所介绍的技术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牵涉到法律、会计、金融与财务、组织与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我们在本书中介绍了金融管制的法律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相应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收益和风险权衡(即包括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管理)的金融财务决策方法,尤其是讲解各种风险管理的技术,包括资产负债的管理和使用衍生工具参与风险转移市场进行各种套头交易的操作程序,以及各种新型金融工具的功能分析和使用技术,等等。依据金融基础理论的支持,着重于操作层面的讲解。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对各种最新发展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会有很深的印象。
虽然中国的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很久远的年代(我们在本书中对此作了简述),但由于封建经济的长期停滞和近百年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中国的民族银行金融业在历史上并未有过健康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帝国主义大银行占据通商要埠,与中中交农(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大银行为主的官僚金融资本相结合,并联系遍布城乡的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钱庄、银号和典当,构成旧中国的金融系统,残酷地盘剥广大人民群众。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溃退前的金融崩溃使千家万户陷入悲惨的境地。建国前中国的银行金融业,带有严重的先天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病症。解放后,外国银行撤离大陆,官僚金融资本被没收,银行金融业(包括钱庄、银楼、当铺等)是最先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行业。在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模式,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资金无偿调拨,银行实际成为财政的出纳,金融系统大为萎缩,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存在。因此,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银行金融业,尤其是商业性金融的建设和发展,同其他各行各业相比,基础特别薄弱。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不健全、市场行为不规范、经营意识不正确、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稀少和质量差、经营管理落后,等等。
中国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建设将遵循或参照什么样的模式发展,是理论界和银行金融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尚未有定论而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二次大战后50年来,国际银行金融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革和飞速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的支持,巨额金融资本按时差昼夜不停地在全球范围运转,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使利率和汇率波动更为频繁和剧烈,全球和各国的金融环境更富于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重大金融事故(如英国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证券事件、美国橙县破产案,等等)屡见不鲜,银行金融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扰。各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依据各国国情而不同的个性。例如,日本和德国等后发达国家的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和美国就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是日、德等国的银行和工商企业集团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互相融合,在经营管理上有很深的介入。而美国传统的银行法规为了保护存款的安全性,限制商业银行过深地介入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保持距离。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参考,还有待于细致的研究和实践的验证。本书写作的取材主要参考美国的情况,尤其是在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的介绍方面。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主张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当按照美国的模式发展,而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系统在西方世界是最为发达的。美国的商业银行从产品、服务到管理都具有一定的领先性,而金融理论的研究也最为先进。另外,除了历史的叙述外,本书中涉及中国银行业现状的内容并不多。因为本书的写作目的,不仅是希望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供银行业从业人员学习和参考,还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规范的教科书。事实上,本书的内容已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与财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商业银行管理”课程中讲授过。本书着重强调具有理论支持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尤其是管理工具、管理技术和操作规程。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还是空白。而中国的银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三角债问题,有许多是体制转变过程中带暂时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很重要,但不属于一本介绍规范理论和技术、工具和方法的教科书的内容。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为附录选编在本书内。读者试比较我们在书中介绍的内容,将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有所认识。为了使读者对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赵家和教授特地编写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实践”一文,我们将之作为附录刊登在本书中。另外,金融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已在本世纪末诞生,并在下个世纪会有很大的发展。金融工程充分体现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它是金融革新的推动力,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技术支持。作者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介绍金融工程的文章也作为附录登载在本书内,希望使读者对这一充满新鲜生命力的新学科有一基本的了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从选材到定稿,始终得到赵家和教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通过和陈小悦博士的讨论,也使作者颇有收获。赵冬青同学为本书的校对和资料的收集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并绘制了大部分插图。另外,宇德钧同学绘制了部分插图,我的同事张陶伟副教授和朱玉杰老师也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中华民族正在振兴之中。在世纪之交,中国的银行金融系统正面临着体制转换和改革发展的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现代化的中国商业银行将以它的充满活力的勃勃英姿崛起于世界金融市场。大规模地培养和训练从事商业银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已成为银行金融系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迫切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囿于作者的学识和水平,本书中难免有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有待于方家的指正。作者诚挚的愿望是希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现代化知识和技能被尽快地引入发展中的中国银行业,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作 者
1996年2月于清华园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