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 金融证券类精品图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金融证券类精品图书
|
ISBN: | 7-302-02330-1 |
条码: | |
作者: |
马龙龙等译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5.00
折扣价:¥71.25
折扣:0.95
节省了3.75元
|
字数: |
864千字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F-23301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0-0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作者Jack D.Schwager是美国期货界技术分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推崇。本书共分五篇二十二章,全面阐述了期货交易中的图表分析方法与策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期货技术分析中的重要原理和技巧,如止损点的选择、目标设置及退出原则、蜡烛图技术、振荡指标、交易绩效的测量等内容。 本书适合期货交易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前言 Ⅰ 致谢 Ⅱ 第一篇图表分析 1 第一章图表: 预测工具还是传说 3 第二章图表类型 10 第三章趋势 18 第四章盘整区 45 第五章支撑和阻力 51 第六章图表形态 66 第七章图表分析是否依然有效 105 第八章趋势中途进入和金字塔方式 109 第九章选择止损点 115 第十章设置目标和其他退出原则 120 第十一章图表分析中最重要的准则 135 第十二章为长期图表分析将合约连接起来: 即期期货和连续期货 165 第十三章日本蜡烛图(阴阳烛)介绍 198 第二篇现实图表分析 219 第十四章现实图表分析 221 第三篇振荡指标与循环周期 433 第十五章振荡指标 435 第十六章期货市场的循环周期分析 455 第四篇交易方法和绩效测量 479 第十七章技术交易系统: 结构和设计 481 第十八章初始交易系统样板 504 第十九章为计算机测试挑选最好的期货价格序列 522 第二十章测试和优化交易系统 530 第二十一章交易绩效的测量 553 第五篇实用交易方针 571 第二十二章经过计划的交易方法 573 第二十三章八十二个交易原则和市场结论 579 第二十四章市场高手 586
|
精彩片段: |
译者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期货交易技术分析》是继《期货市场运作》(清华大学出版社与美国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之后我和我的两位硕士生: 夏建甄、张常青翻译的一本名作。 本书的原作者Jack D.Schwager是美国著名的期货技术分析专家,他在书中用大量的图表和文字说明,对期货交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他一反其他作者过多依赖基本因素分析的作法,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对期货市场的运作进行了研究。这是一种创新,一种颇为有益的探索。 在国际上,期货市场与期货交易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艰辛历程,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它,发掘它,分析它,描述它。我1992年在日本作研究时就常常看到书店有那么多有关期货市场与期货交易的书籍。但回国以后,发现这方面的书籍甚少。仅有的一些也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叙述,颇感空泛。实际上,期货市场上的问题大多是交易技术问题,或者说,在即定的市场框架内更多的是技术问题。我在期货理论研究中和教学中,深感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不足。但由于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又很难在这方面有大的作为。因此,我想,先从翻译名著入手,在期货交易技术分析方面做一些必要的铺垫和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翻译完《期货市场运作》一书后,我立即欣然接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邀请,翻译了这本《期货交易技术分析》,作为《期货市场运作》的姊妹篇献给读者。 在国内,期货市场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调整,目前正处于低潮,大规模发展之后进行某种程度的结构调整是必要的。调整之后也一定会有一个较大发展。国外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并为多数发达国家证实是一种发达、先进交易形式的期货交易,在我国也一定是可行的,这是勿庸置疑的。人们不应因为暂时的处于低潮就去否定它。“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是会发达起来的。 本书的翻译历经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其中几易其稿,进行了大量的校正和修订。这里应该首先提到我的两位硕士生: 夏建甄和张常青,他(她)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再有应该提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他们对译稿的要求很严,以至最后一次我不得不放弃手头的其他工作,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对译文又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正与推敲。 本书对于期货交易者会大有益处,对期货交易感兴趣的人们也会从本书中获益。当然,本书在翻译过程中的缺点、错误也是难免的,诚恳地希望读者指正。 本书的成就归于原著者Jack D.Schwager; 我的两位硕士生: 夏建甄、张常青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本书的缺点、错误由我个人负责。 对于本书译稿,若有指正或需与译者商讨,请通过电子邮件: malong @ public. fhnet.cn.net联系。 马龙龙 1999年11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