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普通高等学校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 - 普通高等学校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公共经济学(普通高等学校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学校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
|
ISBN: | 978-7-307-07524-5 |
条码: | |
作者: |
柳新元编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2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8.00
折扣价:¥15.30
折扣:0.85
节省了2.7元
|
字数: |
169千字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145页
|
发行编号: | F·1341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0-02-01 |
|
内容简介: |
本教材是作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材围绕市场缺陷与政府的经济职能、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公共选择、公共支出的成本分摊与公共收入的收益分享二条主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特别是作者将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并把国外的有关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公共经济学在政治经济学化和中国化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部。由于本教材充分地体现了公共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政治经济学特色,又避免了繁复的数学公式,因此非常适合中国高等院校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本科生为教材使用,亦可用作其他专业本科生的通识课教材。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导论<BR>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经济学<BR>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BR>二、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BR>第二节 学习公共经济学的意义<BR>一、适应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BR>二、有助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BR>三、有利于公民公共精神的培养<BR>第三节 结构安排与理论框架<BR>一、全书的结构安排<BR>二、全书的理论框架</P><P>第二章 市场缺陷与政府的经济职能<BR>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BR>一、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BR>二、市场经济是最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体制<BR>三、市场经济是最能体现个人自由的经济体制<BR>第二节 市场缺陷的类型学<BR>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带来的缺陷<BR>二、市场机制的功能性缺陷<BR>第三节 市场缺陷的表现<BR>一、自然垄断问题<BR>二、宏观经济周期问题<BR>三、公共物品供给问题<BR>四、外部性问题<BR>五、优质品问题<BR>六、社会公平问题<BR>七、市场秩序问题<BR>第四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BR>一、明确界定和保护产权<BR>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BR>三、合理地进行宏观调控<BR>四、弥补市场的功能性缺陷<BR>第五节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BR>一、制度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BR>二、管理理念改革: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BR>三、管理模式变迁:走向开放的公共治理格局</P><P>第三章 公平与效率的抉择<BR>第一节 公平内涵的理论回顾<BR>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思想<BR>二、西方重要思想家的公平思想<BR>三、经典公平思想的启示<BR>四、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平分配观<BR>第二节 效率的内涵和标准<BR>一、效率的内涵<BR>二、西方经济学界的效率标准<BR>三、我国经济学界的效率标准<BR>第三节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BR>一、西方经济学界的公平效率观<BR>二、我国经济学界的公平效率观<BR>第四节 中国的抉择——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发展道路<BR>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分配原则的变迁过程<BR>二、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反思<BR>三、走向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发展之路<BR>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行路径选择</P><P>第四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BR>第一节 满足人民需要的物品的分类<BR>一、自然物品与人造物品<BR>二、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BR>第二节 纯公共物品的定义<BR>一、非排他性<BR>二、非竞争性<BR>第三节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确定<BR>一、政府<BR>二、私人企业<BR>三、社区<BR>四、第三部门<BR>第四节 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共选择<BR>一、投票机制<BR>二、利益集团<BR>第五节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P><P>第五章 税收公平与税收政策<BR>第一节 税收常识<BR>一、税收的构成要素<BR>二、税收的概念<BR>第二节 税收目标<BR>一、维护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BR>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BR>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BR>四、调节收入分配<BR>第三节 税收公平<BR>一、国民待遇原则<BR>二、受益原则<BR>三、支付能力原则<BR>第四节 税收效率<BR>一、税收行为本身的效率<BR>二、税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BR>第五节 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BR>一、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的含义<BR>二、税收转嫁的具体形式<BR>三、税收转嫁存在的条件<BR>四、判断税收转嫁的标准</P><P>第六章 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BR>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含义及意义<BR>一、公共支出的含义<BR>二、公共支出的意义<BR>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原则<BR>一、公平原则<BR>二、量入为出原则<BR>三、效益原则<BR>四、公开、透明原则<BR>第三节 公共支出的规模<BR>一、公共支出规模的概念<BR>二、公共支出的规模何以增长<BR>第四节 公共支出的结构<BR>一、购买性支出<BR>二、转移性支出<BR>第五节 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和管理<BR>一、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BR>二、公共支出的管理</P><P>第七章 外部性与征服规制<BR>第一节 外部性问题<BR>一、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BR>二、市场失灵与外部性<BR>三、外部性的含义<BR>四、外部性的特征<BR>第二节 政府规制<BR>一、外部性与政府规制<BR>二、政府规制的含义<BR>三、政府规制的措施<BR>第三节 政府规制与寻租<BR>一、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目标与特殊利益的现实<BR>二、政府规制失灵概述<BR>三、寻租与政府机制失灵<BR>第四节 寻租的危害<BR>一、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BR>二、妨碍社会资源的浪费<BR>三、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基础<BR>四、增加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BR>五、阻碍社会创新<BR>六、加大社会不合理的收入差距<BR>七、阻碍社会的变革和进步<BR>第五节 从规制到放松规则</P><P>第八章 财政体制变革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BR>第一节 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BR>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1950——1952年)<BR>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1953——1979年)<BR>三、划分手纸、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980——1993年)<BR>四、分税制的财政体制(1994年至今)<BR>第二节 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BR>一、财政职能错位问题相当严重<BR>二、财政支出管理不尽合理<BR>三、财政转移支付不够规范<BR>四、税制不规范、不统一<BR>五、财政监督乏力<BR>第三节 推进中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BR>一、深化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使用计划体系<BR>二、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公共财政收入体制<BR>三、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形成规范的公共支出格局<BR>四、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BR>五、健全财政调控制度,提高财政调控水平</P><P>参考文献</P><P>后记 </P><P><BR>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