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公共关系学
|
ISBN: | 978-7-5628-2740-5/C·140 |
条码: | |
作者: |
黄忠怀邓宏武张堃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00
折扣价:¥26.10
折扣:0.90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395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内容简介: |
网络教育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资源传播、组织教学的一种崭新形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传递媒介上的局限性,实现了时空有限分离条件下的教与学,拓展了教育活动发生的时空范围。从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我国网络教育历经了8年发展期,目前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注册学生超过300万人,毕业学生100万人。网络教育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也必将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凭借其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良好的师资条件和社会声望,自创建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传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认真探索其内在的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了一批多年来从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结合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陆续编撰出版一批包括图书、课程光盘等在内的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以期逐步建立以学科为先导的、适合网络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结构体系。 掌握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组织教材编写的一个主要目的。系列教材包括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全国统考科目,也将涉及管理、法学、国际贸易、化工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教材。 根据网络教育学习方式的特点编写教材,既是网络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网络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本套教材的编写凝聚了华东理工大学众多在学科研究和网络教育领域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策划人员的心血,希望此套教材的出版能对广大网络教育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予以帮助和启迪。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公共关系理论篇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003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内涵与特征/003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职能/008 第三节公共关系的要素/012 第二章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029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029 第二节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033 第三节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035 第四节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041 第三章公共关系人员与机构设置/044 第一节公共关系人员及其素质/044 第二节公共关系意识/050 第三节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机构/052 第四节公关机构的活动内容/055 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分析/058 第一节公众的需要/058 第二节公众的动机/061 第三节公众的心理效应与行为表现/064 第四节组织的公众形象与组织发展/071 公共关系过程篇 第五章公共关系调查/081 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的界定/081 第二节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内容/085 第三节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程序/089 第四节公共关系调查的类型与方法/091 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104 第一节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理论/104 第二节公共关系策划的要素与原则/107 第三节公共关系策划的技巧/109 第四节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111 第五节公共关系活动模式/114 第六节公共关系策划的创意与文案/116第七章公共关系传播/123 第一节传播与公关传播概述/123 第二节传播的一般模式/129 第三节公共关系传播的形式/135 第四节公共关系传播技巧/138 第八章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145 第一节公共关系危机分析/145 第二节公共关系危机预防/149 第三节公共关系危机处理/152 第四节公关活动与组织形象修复/155 第九章公共关系与CIS战略/158 第一节CIS的基本含义 /158 第二节企业理念识别系统/161 第三节行为识别系统与视觉识别系统/167 第四节CIS战略与CS战略/171 公共关系实务篇 第十章企业公共关系/175 第一节企业公共关系概述/175 第二节企业伦理/179 第三节企业的社会责任/190 第四节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模式及基本程序/195 第五节企业内部与外部公共关系/198 第十一章政府公共关系/202 第一节政府公共关系的实质/202 第二节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容/205 第三节政府组织公共关系案例/210 第十二章公共关系实务/214 第一节庆典/214 第二节展览会/217 第三节新闻发布会/220 第四节赞助/224
|
精彩片段: |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一、 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关系”。自从公共关系诞生以来,人们给其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公共关系内涵的理解也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公共关系定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莱克斯·哈洛(Rex Harlow)博士就搜集到47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人不无幽默地说,有多少公共关系学者,便有多少种公共关系的定义。 1. 管理职能说 “管理职能说”这类定义把公共关系看作和计划、控制一样的管理职能,其中美国人莱克斯·哈洛博士的定义便是典型代表。他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其做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同时,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它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并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其定义是: 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公立的和私人的组织机构试图赢得与它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舆论的作用,以尽可能协调它们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 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卡特李普(Scott M.Cutlip)和阿兰·森特(Allen H.Centre)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能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而一个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公众。 2. 传播说 这一类定义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认为公共关系离不开传播沟通,我国公共关系学者廖为建就持此种观点。其定义是: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国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英国人弗兰克·杰夫金斯(Frank Jefkins)也认为,公共关系是由为达到相互理解有关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计划的沟通联络所组成的,这种沟通联络处于组织与公众之间,既是内向的,也是外向的。在美国的大学中,公共关系专业往往设在新闻传播学院内。 国外一些大型的百科全书或综合词典也从传播或沟通的角度来定义公共关系。《美利坚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 公共关系是关于建立一个组织同其既定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大英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 公共关系是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并改善公众对其态度的种种政策或行动。《韦伯斯特新国际词典》认为,公共关系是通过传播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发展邻里的相互交往和估价公众的反应,从而促进个人、公司或机构同他人、各类公众以及社区之间的亲善友好关系。 3. 特定关系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关系”体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公共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公众关系、处理公众关系,是开展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资深公共关系教授希尔兹(H.L.Chils)认为,公共关系就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统称,这些活动与关系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有社会意义。另如英国公共关系学会的定义是: 公共关系是在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持相互了解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持续过程。 4. 特征综合说 有的公共关系学者认为,前面几类定义都只反映了公共关系某一方面的含义或特征,未免失之偏颇,因此他们试图通过一个定义把公共关系的所有内涵或特征都包括进去。美国《公共关系季刊》曾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十四个特征。1982年11月,美国公共关系学会(PRSA)在其由一流成员组成的专家小组的努力下,正式采用了一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官方陈述”。这一定义除了概念方面的内容外,还将各种活动、结果和对公共关系实践的知识要求包括在内。 5. 经营艺术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共关系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许多公共关系问题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公共关系在实际运作中要讲究创造性,讲求形象思维,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公共关系及其工作。因此,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如1978年8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大会上,代表们经过商讨,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利益。我国学者余阳明认为,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