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学习与考研指津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分析化学学习与考研指津
|
ISBN: | 978-7-5628-2776-4/O·224 |
条码: | |
作者: |
樊行雪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38.00
折扣价:¥34.20
折扣:0.90
节省了3.8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0-05-01 |
|
内容简介: |
在我国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全国重点大学都在努力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也进一步提高了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模。《分析化学学习与考研指津》第一版一经问世就受到莘莘学子的关注,部分学生使用后纷纷来电来信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间或有新学或备考学生询问改版计划。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考试内容,满足各位学生复习“分析化学”的需要,我们决定对原书进行结构调整与内容更新,主要举措如下: (1) 将原来的结构按照“总结、提高、训练、备考”的思路调整为四部分,即将结构调整为“基本内容概述”、“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复习备考实战训练”、“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2) 在保留经典考题的基础上,用近年来的新考题替换原有考题。 (3) 增加全真模拟机会,设置了五套备考冲刺模拟试卷并附参考答案供备考者练习。 本次改版由樊行雪担任主编并负责统稿,苏克曼、王燕与章建康参与其中。我们一如既往地感谢兄弟院校设计考题的同行们。限于水平,不当与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出(cbsch@ecust.edu.cn)。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1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1.1基本内容概述 / 1
1.1.1准确度和精密度 / 1
1.1.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 1
1.1.3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 1
1.1.4分析数据的数理统计处理 / 2
1.1.5有关的计算公式 / 3
1.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4
1.2.1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4
1.2.2准确度和精密度 / 5
1.2.3置信度、置信区间及显著性检验 / 6
1.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9
1.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13
〖〗2滴定分析法2.1基本内容概述 / 17
2.1.1基本内容概述 / 17
2.1.2有关的计算公式 / 18
2.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19
2.2.1基本术语和概念 / 19
2.2.2仪器和操作 / 20
2.2.3有关计算 / 21
2.2.4综合性方法选择 / 21
2.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23
2.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26
〖〗3酸碱滴定法3.1基本内容概述 / 29
3.1.1基本内容概述 / 29
3.1.2有关的计算公式 / 36
3.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38
3.2.1酸碱质子理论和溶剂效应 / 38
3.2.2质子条件式和pH值计算 / 39
3.2.3缓冲溶液及有关的计算 / 45
3.2.4基准物和标准溶液 / 48
3.2.5酸碱指示剂 / 49
3.2.6滴定条件及滴定方式 / 53
3.2.7其他有关问题 / 54
3.2.8分析结果计算及综合题 / 57
3.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60
3.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70
〖〗4 配合滴定法4.1基本内容概述 / 84
4.1.1基本内容概述 / 84
4.1.2有关的计算公式 / 88
4.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88
4.2.1EDTA的存在形式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存在形式 / 89
4.2.2副反应系数及有关计算 / 89
4.2.3条件稳定常数的有关计算及滴定条件的判断 / 90
4.2.4化学计量点的有关计算 / 90
4.2.5终点误差的计算 / 91
4.2.6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 91
4.2.7滴定允许的最低酸度 / 92
4.2.8配合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 93
4.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94
4.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100
〖〗分析化学学习与考研指津(第二版)〖〗〖〗〖〗目录〖〗〖〗5氧化还原滴定法5.1基本内容概述 / 108
5.1.1基本内容概述 / 108
5.1.2有关的计算公式 / 109
5.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110
5.2.1反应完全程度的有关计算 / 110
5.2.2条件电位的有关计算 / 110
5.2.3化学计量点时电位的计算 / 111
5.2.4指示剂的选择 / 112
5.2.5高锰酸钾法 / 112
5.2.6重铬酸钾法 / 113
5.2.7碘量法 / 114
5.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115
5.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120
〖〗6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6.1基本内容概述 / 128
6.1.1沉淀滴定法 / 128
6.1.2重量分析法 / 129
6.1.3有关的计算公式 / 130
6.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131
6.2.1溶解度和溶度积规律的相关概念 / 131
6.2.2莫尔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 / 132
6.2.3佛尔哈德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 / 133
6.2.4法扬司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 / 133
6.2.5银量法测定结果的计算 / 134
6.2.6重量分析法 / 134
6.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139
6.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144
〖〗7电化学分析7.1基本内容概述 / 150
7.1.1电化学分析导论 / 150
7.1.2电位分析法 / 150
7.1.3伏安分析法 / 152
7.1.4电解和库仑分析法 / 153
7.1.5有关的计算公式 / 154
7.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155
7.2.1电位分析基本原理及离子选择性电极 / 156
7.2.2直接电位法 / 157
7.2.3电位滴定法 / 158
7.2.4极谱波的形成及极谱波方程式 / 159
7.2.5扩散电流方程式及半波电位 / 159
7.2.6干扰电流及其消除 / 161
7.2.7其他极谱法 / 161
7.2.8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分解电位 / 162
7.2.9控制电位电解分析和恒电流电解分析 / 162
7.2.10恒电流库仑分析(库仑滴定) / 163
7.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163
7.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168
〖〗8色谱分析法8.1基本内容概述 / 173
8.1.1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 173
8.1.2气相色谱分析法 / 175
8.1.3高效液相色谱法 / 177
8.1.4有关的计算公式 / 177
8.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179
8.2.1色谱分离原理和基本理论 / 179
8.2.2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180
8.2.3气相色谱仪 / 181
8.2.4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181
8.2.5毛细管色谱法 / 183
8.2.6高效液相色谱法 / 184
8.2.7色谱分析中的计算 / 185
8.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188
8.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194
〖〗9分光光度法9.1基本内容概述 / 202
9.1.1基本原理 / 202
9.1.2仪器 / 203
9.1.3分析条件的选择 / 203
9.1.4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204
9.1.5有关的计算公式 / 205
9.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205
9.2.1基本概念和计算 / 205
9.2.2定量分析条件的选择 / 206
9.2.3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207
9.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210
9.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218
〖〗10原子光谱分析10.1基本内容概述 / 226
10.1.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 226
10.1.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 227
10.1.3有关的计算公式 / 229
10.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230
10.2.1原子发射光谱基本原理 / 230
10.2.2光谱仪器 / 231
10.2.3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 232
10.2.4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 232
10.2.5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 233
10.2.6干扰及其抑制 / 234
10.2.7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 / 234
10.2.8原子荧光光谱法 / 235
10.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236
10.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238
〖〗11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11.1基本内容概述 / 243
11.1.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 243
11.1.2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 243
11.1.3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 244
11.1.4紫外和红外光谱仪器 / 246
11.1.5有关的计算公式 / 246
11.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246
11.2.1紫外光谱部分 / 246
11.2.2红外光谱部分 / 248
11.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249
11.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253
〖〗12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分析12.1基本内容概述 / 258
12.1.1核磁共振波谱 / 258
12.1.2有机质谱 / 259
12.1.3有机物结构的波谱综合解析 / 260
12.1.4有关的计算公式 / 260
12.2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 260
12.2.1核磁共振波谱 / 260
12.2.2质谱 / 262
12.2.3有机物结构的波谱综合解析 / 263
12.3复习备考实战训练 / 265
12.4历年考研真题精析 / 269
〖〗备考冲刺模拟试卷模拟试卷一 / 272
模拟试卷二 / 274
模拟试卷三 / 277
模拟试卷四 / 280
模拟试卷五 / 282
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 285
|
精彩片段: |
1.1.1准确度和精密度(1) 准确度 准确度是指测定结果(x)与真实值(μ)的接近程度。它表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两者越接近,则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准确度一般用误差表示。误差常用绝对误差(δ)和相对误差(%)表示。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而相对误差是表示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 (2)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一组平行测定结果间的相互接近程度(或离散程度)。它表示了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通常可用偏差表示。偏差是指测量值与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接近程度。偏差有绝对偏差、相对偏差、绝对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等。 (3)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分析结果精密度高,并不说明结果的准确度也高;只有准确度和精密度均高的测量结果,才是可取的。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