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我与中国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我与中国
ISBN:978-7-300-12596-1 条码:
作者: 罗斯·特里尔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0-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毛泽东传》的作者、71岁高龄的罗斯•特里尔首次撰写的与中国有关的回忆录,是作者专门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写作的一部书稿,并且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行该书(中、英文版)。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自1964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至今40多年来, 他在中国游历、交流以及对当代中国研究的具体过程与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和一个美国人,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激情澎湃的故事,作者以自己的视角阐述了对中国的看法,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作者的回忆有四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作为时代背景的国际关系格局从紧张的冷战关系发展到世界一体的全球化时代,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作者依据自己掌握的材料都做了客观的、批判性的分析。




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形式,语言活泼轻快。文中穿插中外各层人士的轶事和引文,并配有作者提供的独家精美的照片,增强了全书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特里尔先生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1977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因其工作多涉及与亚洲相关的政治问题,加之他在中国多年生活的经历,促使他对中国问题尤为感兴趣,从而多年坚持与中国有关的写作。




他的《毛泽东传》两个版本在八九十年代以及2006年至今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我与中国》中,他以一位西方学者的视角,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他对中国的研究及看法,从中展示中国60年的发展、变化,不仅使中国人知道西方人眼中的新中国的形象,而且可以让西方乃至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作为一名外国人,作者以自己的眼光纵览新中国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幻,跨国界、跨时间的观点和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新中国发展的美妙画卷。


作者简介: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澳大利亚镜像中的中国
第二章 抵达北京
第三章 哈佛镜像中的中国
第四章 两个文化革命?
第五章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朋友
第六章 从越南、香港地区和东欧看中国
第七章 历史的参与者
第八章 热情高涨的华盛顿
第九章 改变世界?
第十章 见过的人,到过的地方
第十一章 讲述中国的故事
第十二章 通向中国
第十三章 奇怪的朋友,移民及历史变化
第十四章 惠特拉姆飓风
第十五章 逆流:冲突与碰撞
第十六章 哈佛眼中的新中国
第十七章 中国城市的变化
第十八章 过去与新生
第十九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发展的局限
第二十章 讲学,研究,“毛泽东研究小组”
第二十一章 里根与邓小平
第二十二章 艰难历程
第二十三章 友谊之树枝繁叶茂
第二十四章 跨越崇山峻岭
第二十五章 中国阔步向前

精彩片段:
序 言周恩来总理微笑着问我:gt;gt;我回答道,同时对这个世界著名的总理竟然能够听懂我带澳大利亚口音的不标准的汉语感到有点震惊,更没有想到他会对我的研究感兴趣。那是1971年,马毓真(后来的中国驻英大使)将我引见给周恩来。那时我正陪同澳大利亚工党领袖高夫middot;惠特拉姆(后来的澳大利亚总理)出席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晚会。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是影响我人生的三个国家。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孩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又通过个人和职业的方式接触到全球化时期的中国。一个澳大利亚乡村男孩最后来到中国的城市,观察到那里人们的生活。一个在对中国充满恐惧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朝鲜战争后,渴望叙写他与中国人民的交往。1964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国际形势不好,冷战笼罩着整个欧洲和亚洲。当时亚洲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是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而出名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蓬勃发展。它们将会向何处呢?一个外国作家能了解中国吗?第一次访问中国6年后,也就是1970年,这时我是哈佛大学的一名教师,我被要求陪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哈佛大学的校园。我安排好他在哈佛室内泳池游泳后,离开了一个小时。进餐时,他告诉我他想去燕京图书馆看《人民日报》。gt;他谈到报纸《北京共产党》(李光耀在新加坡不允许该报发行),gt;gt;我对新加坡总理说,gt;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试着去认识真实的中国。这样,我们会适时修正我们已经形成的认识。我向李光耀建议,认识到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任何时候,想完全了解中国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 2008年我的两个经历反映出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变化。陆克文总理邀请我到华盛顿的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馆共进午餐并讨论中国的一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期间,陆克文作为外交官曾住在北京。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然而我过去所认识的从惠特拉姆到陆克文的前任者之间的五位澳大利亚总理中,没有一个人会说汉语。陆克文跟我进一步谈到对中澳关系的希望。他赞赏布什对中美关系的处理。由于陆克文将离开华盛顿前往北京,他还问了我对西藏和其他有关中国问题的看法。四个月后,2008年7月,也是在华盛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出席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国研究所的落成典礼。2008年的我已经是该中心的一名公共政策学者了,应邀从波士顿回来参加这个典礼。在庆祝午宴间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