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血与骨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香港电影血与骨
|
ISBN: | 978-7-309-07468-0/J.148 |
条码: | |
作者: |
汤祯兆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26.00
折扣价:¥24.70
折扣:0.95
节省了1.3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0-08-01 |
|
内容简介: |
汤祯兆的观察对象除了香港社会本身,也包括了日本通俗文化,这在香港文化圈较少见。他的选择题材颇出人意表,观察角度也独树一帜。 ——台湾资深媒体人 詹宏志 汤祯兆对港产片既有草根影迷的热情,亦有影评人运用理论作文本分析和社会解读的一面。从他平素说话及行文的风格,可见其脑筋转速之快,思考速度往往走在表达前头。形诸于文,便不求系统化的严谨,却总不乏使人欣喜的观察与洞见。 ——香港国际电影节灵魂主脑 李焯桃 流金岁月人人爱,低迷幽谷注定乏人探路。汤祯兆亲身去体验港产片的贫穷岁月,由检视明星光环开始,自我重构即时的神话经典,江湖鬼魅并举,任狂徒暴走后终以忍耐结束——是该有这样的书了。 ——香港文化人 陈冠中 时至今天,我仍然认为这种对“(物质)贫穷”的既恨又爱,和不断凭借电影来宣泄不安全 感的社会诉求(所谓市场需要),是香港电影要脱离港产片心态(价值观),放眼世界大展 拳脚的最大阻碍。 ——香港剧场才子 林奕华
|
作者简介: |
汤祯兆,香港多重战线文化人,作家,电影学者。1969年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在学期间已经开始写作,由创作到评论均有尝试。1991年到日本留学,1992年底回港,其后一直长期从事写作活动,兴趣也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 作品就是最好的作者介绍: 1.创作集《变色》,香港:一本出版社,1991年。 2.日本电影研究《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香港:陈米记,1995年。同书另有台湾万象版,1996年9月出版,篇章微有修订。 3.书评集《书丛中的冒险》,香港:素叶,1997年。 4.日剧研究《日剧美味乐园》,香港:文林社,1998年。 5.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鉴》(又名《拜物图鉴》),台湾:商周出版社,1999年。 6.日剧研究续篇《日剧游园地》,香港:文林社,1999年。 7.日剧研究《日剧最前线》,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 8.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乱步东洋——日本文化杂踏记》,香港:指南针集团,2001年。 9.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2003年。 10.文化研究《杂踏香港》,香港:青文书屋.2004年。 11.日本成人电影研究《AV现场》,香港:茶杯,2005年。 12.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香港:天窗,2006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8年1月出版,增补关于村上春树的一章。是书于2010年2月再由台湾博雅书屋出版台湾繁体中文版。 13.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香港:天窗,2007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9年1月出版。 14.日本文化旅游《情热四国》,香港:知出版,2008年。 15.个人自选集《全身文化人》,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16.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台湾:书林,2008年。 17.日本电影研究《日本映画惊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8.日本文化研究《日本中毒》,香港:天窗,2009年。同书另有天窗文化(中国)有限公司出版的简体字版。 19.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鉴》复刻新版,香港:生活书房,2010年。
|
章节目录: |
目录 序言 香港友多闻——兼序老友汤祯兆的新书 詹宏志 港产片的贫穷恐惧 林奕华 视线与态度686(有河) 汤祯兆的草根放大镜 朗天 明星大过天 1-1 由明星制度的没落到多元化的重生 ——金马奖明星阅读札记 1-2 谁害怕张国荣? ——由明星形象谈到时代命题 1-3 最佳女主角是…… ——关于演技评论文化的反思 1-4 我的电影人札记 现象与现场 2-1 在晴朗的一天,谢立文请我吃菠萝油…… 2-2 香港电影中的“作家”遗憾 2-3 CEPA所带来的“新埠片”变化 2-4 “青春商场”中的残酷物语 ——香港商场电影中的迷宫空间 2-5香港有“新星导”吗? 王小二过年 3-1 不变应万变男女大挪移 ——2004年港产片的开局面貌 3-2 2005年港产片中期札记 ——低迷中的还击 3-3 2005年香港电影现象回顾 ——夹缝中的进退维谷 3-4 落叶寻根的2006年港产片主题 3-5 十年电影不翻身黄金程式捆绑人 ——香港电影的幽暗年代 江湖无间 人世有道 4-1 2004年的旗兵死战 ——《旺角黑夜》、《爱·作战》及《大事件》 4-2 有人就有江湖 ——江湖如何可了断 4-3 《无间道》的场面设计 4-4 《无间道2》四问 4-5 《黑社会》的风格和结构 4-6 香港电影回归后的卧底风潮 神话和经典 5-1 由英雄到凡人 ——《野兽之瞳》的日常化历程 5-2 回黑玫瑰的家 ——《92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怀旧省思 5-3 《麦兜菠萝油王子》的本土性问题 5-4 周星驰的世纪末偏航 5-5 周星驰的香港接受蜕变史 5-6 如何面对我们的周星驰阴影? 5-7 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特质 ——以《柔道龙虎榜》为例说明 异端疾走狂徒 6-1 书写权的角力争逐 ——《大内密探之零零性性》的秘密议程 6-2 从荣格的阿尼玛重审刘镇伟的自我修正术 6-3 时代落差下看桂治洪 6-4 邱礼涛的烂片美学 6-5 叶伟信的类型变奏策略 6-6 《狗咬狗》如何回应港产片的护孤主题 6-7 从cult片角度看《四大天王》 有眼还珠鬼见愁 7-1 郑保瑞的女魔心结 7-2 鬼眼电影札记 7-3 新浪潮鬼片的香港性 7-4 怪物与阶级对立 愈是期待愈是忍耐 8-1 《2046》回到起点或是自设终局? 8-2 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许冠文影迷忏情书 8-3 女性主义底下的布波族本质 ——黄真真的电影 8-4 双城记的通俗剧 8-5 每个人都要做主角 ——《如果·爱》的怀旧策略 8-6 从悬疑片格局看《伤城》的同志片本质 8 7 作为“漫画电影”的《龙虎门》 后记 草根影评 简体版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