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统计学原理
|
ISBN: | 978-7-5628-2851-8 |
条码: | |
作者: |
刘桂荣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0.00
折扣价:¥27.00
折扣:0.90
节省了3元
|
字数: |
500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0-08-01 |
|
内容简介: |
介绍基本的统计思想、统计理论与统计方法,教会学生用统计思想思考问题,用统计方法解决某些社会实际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会统计学的兴趣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统计学的产生
二、 统计学的发展
三、 统计学的分科
第二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 统计的含义
二、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
三、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
四、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
一、 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
二、 统计工作的职能
三、 统计工作过程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 总体和总体单位
二、 标志与变量
三、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四、 流量与存量
第五节中国的政府统计
一、 中国统计的组织体制
二、 中国的统计公报制度
练习题
第二章数据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统计数据的量化尺度和种类
一、 统计数据的量化尺度
二、 统计数据的类型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收集
一、 统计调查的意义
二、 统计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 明确调查的目的
二、 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
三、 明确调查项目
四、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 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四节统计报表
一、 统计报表的意义和作用
二、 统计报表的种类
三、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四、 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五节专项调查
一、 普查
二、 重点调查
三、 典型调查
四、 抽样调查
第六节次级资料的收集方法
练习题
第三章数据资料的整理
第一节数据资料整理的基本问题
一、 数据资料的整理
二、 数据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 统计分组的意义
二、 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 统计分组的方法
第三节分配数列
一、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 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 累计次数分布
四、 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统计资料的图形展示
一、 定类数据的图形展示
二、 定序数据的图形展示
三、 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形展示
第五节统计表
一、 统计表的作用
二、 统计表的结构
三、 统计表的种类
四、 编制统计表的规则
练习题
第四章数据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 总量指标的分类
三、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二、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三、 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 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二、 算术平均数
三、 众数
四、 中位数
五、 各种平均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标志变动指标
一、 标志变动指标的概念
二、 全距
三、 标准差
四、 离散系数
练习题
第五章动态数列
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一、 动态数列的概念
二、 动态数列的种类
三、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动态分析的水平指标
一、 发展水平
二、 平均发展水平
三、 增长量
四、 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动态分析的速度指标
一、 发展速度
二、 增长速度
三、 平均发展速度
四、 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节动态数列的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一、 动态数列的影响因素
二、 长期趋势的测定
三、 移动平均法
四、 最小平方法
第五节季节波动的测定
一、 季节波动的概念
二、 按月平均法
三、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练习题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
一、 指数的概念
二、 指数的作用
三、 指数的分类
第二节个体指数
一、 个体数量指数
二、 个体质量指数
第三节综合指数
一、 综合指数的概念和特点
二、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三、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第四节平均数指数
一、 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二、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三、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第五节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一、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二、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应用
第六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
一、 指数体系的概念
二、 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
三、 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法
四、 指数推算
练习题
第七章随机抽样方法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基本问题
一、 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 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
三、 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四、 抽样调查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 抽样误差的概念
二、 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和作用
三、 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四、 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五、 抽样极限误差
第三节抽样估计
一、 抽样估计的概率度和可靠程度
二、 抽样估计的方法
三、 全及总体指标的推算
第四节随机抽样的组织方式
一、 抽样调查的组织程序
二、 简单随机抽样
三、 类型抽样
四、 等距抽样
五、 整群抽样
第五节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一、 必要样本容量的含义
二、 简单随机抽样的必要样本容量
练习题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
第一节相关分析
一、 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 相关关系的特点
三、 相关关系的种类
四、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
一、 线性相关关系的判定
二、 线性相关系数
三、 线性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节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一、 回归分析的概念
二、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三、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 回归系数的计算
五、 估计标准误差
六、 判定系数
七、 相关系数r和估计标准误差Sy的关系
八、 相关系数r与回归系数b之间的关系
九、 回归方程的应用
第四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二、 多元回归估计标准误差
三、 复相关系数
第五节可线性化的曲线回归
一、 二次曲线(抛物线)
二、 指数曲线
三、 幂函数曲线
四、 双曲线
五、 对数函数曲线
六、 多项式回归
练习题
附录Ⅰ练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Ⅱ常用统计词汇(英汉对照)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一、 统计学的产生 统计学(Statistics)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同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规律一样,必须先有社会实践活动,然后才有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这种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发展成一门学科,再用于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即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反过来再用于指导社会实践。 统计的社会实践活动最早产生于还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人们过着部落群居的简单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在进行劳动成果的记录和分配时,群居生活的部落首领必须知道本部落的人数和待分配的各种食物和劳动成果,这就需要知道事物“量”的特征。在没有文字和数字用以表示事物“量”的特征时,古人想出了比较形象和直观的表示方式,这样就出现了“结绳记数”和“刻石记数”。如《周易正义》中写到原始社会:“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就是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的简单的记录和计量活动,于是产生了最早的统计萌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日益丰富,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发展成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封建社会的封建主,奴隶主和封建主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开始了对人口、土地和财产的基本记录和计量,统计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为了加强对内统治和对外防御战争,需要进行征兵、征税等,因而统计已成为一项国家管理工具。例如,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夏禹王朝,为了治国治水的需要,曾进行初步的国情统计,查明当时中国有人口约1 355万人,土地约2 431万顷,并将全国分为九州。约公元前3000年,埃及为了建造金字塔,在全国对人口、财产进行过统计。 这个时期的统计活动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对人口、土地、财产等重要社会财富的记录和计量,统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附加活动,统计工作仅仅是生产者的附加职能,社会分工中还没有出现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更没有专业的统计研究机构发布各种统计数据信息。这种情况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