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新21世纪大学英语教师参考书(第2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新21世纪大学英语教师参考书(第2册)
ISBN:978-7-309-07177-1/H.1442 条码:
作者: 翟象俊 张增健 余建中 总主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0.00  折扣价:¥38.00
折扣:0.95 节省了2元
字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0-1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前言

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这一要求无疑是为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树立了方向标:着力改变以语法、阅读为核心的英语教学传统,而朝着语言技能全面并举的方向倾斜。新大纲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变革,而教学的实际需求,更催唤着新一代教材的诞生。《新21世纪大学英语》,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审慎推出的一套力求体现大学英语编写新理念的系列教材。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们在编写《21世纪大学英语》时,除了强调选材的内容清新、语言生动外,在练习编写和教学过程中更突出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开始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如课件光盘及学习软件系统等,积极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现今推出的《新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以功能意念贯穿始终,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视、听、说、读、写、译的实用技能,以“立体化”的方式体现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
《新21世纪大学英语》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参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精神而编写的系列教材,包括《综合教程》、《综合练习》、《教师参考书》(各四册)及相关配套网络平台。原《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是采用主题教学法则(theme-based)加以编写的,即:单元内A\B课文中形成同一主题,另外再在《综合练习》内也配以一定数量的同类题材练习材料。《新21世纪大学英语》虽仍沿用这一教学法则,但是进一步把视、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互相交织且有机结合起来,这种针对性强的、符合外语教学规律的综合反复训练,既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完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题教学法。
《新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的起点词汇为1?800词,可供各类高校新生使用。起点较高的学生可从第二册起步。《综合教程》每册8个单元,每单元包括四大板块,即:视频导入(Video Starter)、精读课文(Text A)、辅助阅读(Text B)和与主题相关的补充学习活动(Additional Theme-related Activities)。视频导入板块,由编者精心设计一段或一组围绕单元主题展开的热身练习,教师即藉此以“拉家常”的方式跟学生交流互动,引出学习主题并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文由同一题材的两篇文章及相关练习组成, 其中A课文为精读材料,配有大声朗读(Reading Aloud)、课文理解(Understanding the Text)、语言学习(Learning the Language)三大项;B课文为泛读材料,配有阅读理解检测(Comprehension Check)和深度讨论(In-depth Discussion)等练习。与主题相关的补充学习活动,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如引入与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Famous quotes to appreciate)、补充视听和口语练习(Viewing comprehension and oral practice)等内容。纵观整个单元的练习编写,《综合教程》在练习形式和设计上既继承了《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词汇、结构练习等准则精华,又有所创新与突破,如新增“含英咀华”(Appreciating gems of the language)和“译写练习”(Translational Writing)等强调语言学习的输出训练,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综合练习》的设计在内容与主题上均与《综合教程》相关联,起到补充和增强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奠定坚实基础。《综合练习》每册共8个单元。每单元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听力,第二部分为词汇和结构,第三部分为翻译,第四部分为阅读,第五部分为写作。《综合练习》的练习设计本着主题教学与实用的原则,可由学生自主学习,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择用讲解。
《教师参考书》供使用《综合教程》教材的教师作教学参考。每册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综合教程》的相关内容,分别采用对应的方式配以详细的问题与答案、中文译文、疑难注解。《教师参考书》还提供了大量例句、练习答案和视频材料的文字稿。值得一提的是,教参还配置了课堂讨论题的参考对答材料,供教师掌控使用。
总之,《新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吸纳了现行国内外多种同类教材的优点。同时,还以21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改革现有成果为依据,力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使用本教材的学习者在英语能力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具体说来,本套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标准选材,注重“跨文化”背景介绍。本教材对课文的选择力求实用、有趣、有品位;在练习例句和其他材料的选择上,则力求简洁、生动、有效。除了选材内容的趣味性、信息性和实用性,语言的规范性和文体的多样性,本教材在重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相融合,介绍西方文化背景。
编排合理,循序渐进。本教材各单元的顺序参考弗莱什--金卡伊德分级法(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并根据编者们反复讨论的结果而排定。因此,各单元的文字基本上由浅入深,同时也根据教学需要略有调整,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安排,便是契合学生们入学之初状况的需求。
注重培养听说能力。本教材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与时俱进,加大了“听、说”训练的力度,将视听说题材与课文主题保持一致,把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说训练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强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本教材将听、说、读、写内容相结合,把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拓展教学时空,实现教材的立体化。除上述教学用书外,本教材还包括配套的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以期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化现代教学手段,立体、互动地引导学生开发各种学习潜能。
《新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由复旦大学翟象俊、张增健、余建中三位教授总主编,并由众多资深专家和常年在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共同参加编写而成。希望使用本书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日后的修订中把工作做得更好。

编 者
2010年8月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使用说明

本书为《新21世纪大学英语教师参考书》第二册。全书共8个单元,供使用《新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教师作教学参考。
本书包含了学生用书中除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外的所有内容,还有各项练习答案、有声材料的文本及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本书的编写原则是:内容丰富,使用简单。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本书每一单元分下面几个部分:
首先是确立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Objectives),其核心是学生学习每个单元之后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不能只考虑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时刻对照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来分配教学时间。
其次是把学生引入单元主题的声像开场白(Video Starter)。这个部分的文字内容都是为每个单元“量身定做”的。为了方便使用、并将效率最大化,我们不但提供脚本,还附带一些讲解和较为简单的练习。如果时间许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为影像配音,从而培养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英语表达能力。
接下来是课堂讲解(Class Presentation),也是本书的主体。每个单元中,Text A是重点,其中包括课文题目和作者的讲解。为了让本书尽可能达到用户友好(user-friendly),课文的讲解是分段进行的。其中包括针对每节文字的课堂提问(Questions About This Paragraph)、汉语翻译(Chinese Version)及语言要
点(Notes)。为了提高本书的实用性,我们对语言要点中的词或词组使用了英汉双语解释,为所有常用词和词组及语法要点提供了充足的例句。Text B部分除了没有课堂提问以外,其他部分与Text A相同。
本书每个单元的课文练习答案均按其在学生用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穿插在相应页面。
最后,希望使用本书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以后的修订中可以做得更好。

编 者
2010年8月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