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
ISBN: | 978-7-5628-2956-0/F·234 |
条码: | |
作者: |
李薇辉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8.00
折扣价:¥25.20
折扣:0.90
节省了2.8元
|
字数: |
264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1-03-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着重阐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理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重点明确。该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都作了论述,并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Contents目 录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
一、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1
二、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3
三、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5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7
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8
四、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9
五、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12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4
一、 分配理论14
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18
三、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存在多种分配方式18
四、 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9
思考题20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由来与发展21
一、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弊端21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3
三、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实践及主要经验31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36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6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7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8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40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40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41
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44
思考题46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7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的特点47
一、 社会主义市场的自身特点47
二、 社会主义市场的客观功能48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48
一、 消费品市场48
二、 生产资料市场49
三、 金融市场49
四、 技术市场50
五、 劳动力市场51
六、 房地产市场51
七、 产权交易市场51
八、 信息市场52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秩序52
一、 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内涵52
二、 健全市场管理组织,加强市场管理54
思考题55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56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6
一、 经济增长56
二、 经济发展62
第二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优化67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7
二、 经济结构优化69
第三节社会主义工业化72
一、 工业化的含义72
二、 工业化的理论基础73
三、 工业化的经济意义73
四、 工业化发展阶段74
五、 工业化发展战略74
六、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75
第四节社会主义城市化77
一、 城市化及表现77
二、 我国城市化的基本形式78
思考题81
第五章社会主义企业82
第一节企业的类型与特点82
一、 企业的含义及其成因82
二、 企业的特点83
三、 企业的类型85
四、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87
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88
一、 企业制度及其演变88
二、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90
三、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92
四、 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94
五、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99
第三节现代企业的发展103
一、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103
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105
三、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107
思考题108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109
第一节我国“三农”问题的提出109
一、 “三农”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109
二、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110
三、 从战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111
第二节“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112
一、 农业基础地位薄弱112
二、 农村现代化建设严重滞后114
三、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16
第三节“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116
一、 特殊的历史背景117
二、 特殊的体制原因118
三、 特殊的客观现实119
四、 特殊的外部环境120
第四节当前“三农”问题的最新状况120
一、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略有提高121
二、 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明显增产121
三、 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按季涨幅总体上不断回落122
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缩小123
五、 农村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24
第五节“十二五”期间“三农”政策基本走向125
一、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为农村的长治久安奠定
基础125
二、 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126
三、 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127
四、 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128
五、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129
思考题130
第七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131
第一节国民收入及形成131
一、 国民收入的定义131
二、 国民收入的形成131
第二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133
一、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定义133
二、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关键问题133
三、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改革138
第三节国民收入再分配142
一、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定义和途径142
二、 国民收入再分配与收入差距143
三、 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149
思考题160
第八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161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是开放型经济161
一、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开放经济的重要性161
二、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62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63
一、 对外贸易163
二、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164
三、 对外技术交流166
四、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167
五、 发展国际旅游业167
第三节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168
一、 创办经济特区168
二、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69
三、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69
四、 开放边境城市和沿边地区170
五、 促进内地开放170
六、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与战略171
思考题173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174
第一节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174
一、 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174
二、 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175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178
一、 财政政策178
二、 货币政策178
三、 产业政策180
四、 收入政策181
五、 外汇政策182
第三节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实践及效果183
一、 我国财政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职能183
二、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184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192
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199
一、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演变199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200
三、 我国货币政策的评价205
思考题207
参考文献208
|
精彩片段: |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 新中国的建立,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创造了政治前提。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必须依靠自己的政权,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在消灭、改造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建立和组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且逐步使它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 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第一卷的结论中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831页。 这就说明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物质基础极其薄弱。据资料记载,1949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为55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466亿元,而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6元。从产量上看,国民经济非常弱小;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约占58.5%,第二产业占25.1%,第三产业占16.4%。当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国。毛泽东在谈到解放初期我国工业生产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虽然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中国民族资本受到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排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十分软弱的地位,从而决定了在旧中国不存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况且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企图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帝国主义同中国的买办势力和封建势力相勾结,竭力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说明中国也不存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 而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不够强大,但却成为运用大机器生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驾驭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有一定程度发展的条件下,我国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