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社会的来临——中国生育革命与政策抉择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低生育社会的来临——中国生育革命与政策抉择
|
ISBN: | 978-7-5628-2988-1 |
条码: | |
作者: |
杨发祥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5.00
折扣价:¥40.50
折扣:0.90
节省了4.5元
|
字数: |
272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1-03-01 |
|
内容简介: |
1.书稿内容与特点及读者对象(1)书稿内容: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作为国家基本制度之一的生育制度,先后经历了从理论争鸣、政策调适到法制建构的发展历程,逐步完成了从节制生育向计划生育的话语转换,实现了从行政干预到政策牵引的实践模式革命,也初步实现了从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体制转型。本书回顾了60余年来生育制度的历史流变,展开对其实践反思,这对于检视其得失利弊与未来走向,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保障中国人口安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书稿特点:本书命名的灵感源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要分析传统社会的《生育制度》,书稿特点主要有:第一,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注重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又注重实践反思,探索生育制度的地位与功能;第二,跨学科理论视角,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将生育制度放置到整个社会制度体系中展开研究;第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并重,将生育制度放置到社会转型中进行分析,探讨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 (3)读者对象:主要为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人员,社会学、人口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以及政府决策咨询机关的工作与研究人员。 2.书稿中本人工作成果或创见 书稿中本人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1篇被上海市社会学会2009年年会评为优秀论文,2篇为CSSCI期刊论文。 3.本稿材料来源或主要参考资料本稿为作者在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主要参考生育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汇编,报刊杂志,相关统计资料、调研资料,相关人口学、社会学著作及论文。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1章导论1 1.1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 1.2文献综述4 1.3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15 1.4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21 1.5创新之处及若干限制24 第2章生育革命的思想渊源27 2.1中国古代生育思想27 2.2晚清至五四的生育思想33 2.3民国时期的生育思想36 第3章生育革命的酝酿: 早期节育政策与实践(1949—1970)47 3.1节制生育的早期制度安排47 3.2早期节育实践的两度起落59 第4章生育革命的发生: 生育政策的调适与博弈(1971—1991)71 4.1生育政策的阶段性流变71 4.2生育体制建设与秩序重建81 4.3生育实践的结构性变迁92 第5章生育革命的完成: 低生育社会的来临(1992年至今)99 5.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制度99 5.2计划生育的依法行政114 第6章生育革命的协同: 生育政策的差异化选择122 6.1农村生育政策的流变122 6.2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嬗变131 6.3生育政策的其他差别化规定140 第7章大国转身: 生育革命的社会效应147 7.1生育革命与妇女147 7.2生育革命与儿童154 7.3生育革命与老人159 7.4生育革命与家庭162 7.5生育革命与文化165 7.6生育革命与可持续发展170 第8章结语: 新生育制度的可能177 8.1生育政策的历史流变177 8.2生育革命的实践反思184 8.3生育制度的未来展望187 参考文献191 附录1全国主要人口指标一览表(1949—2009)198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
|
精彩片段: |
1.1选题缘起
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起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具有多种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实体。它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地域分布和密度、男女比例和年龄等特征。人口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社会关系中。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又具有不同的经济构成和职业构成。“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德]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2页。 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生育是人类一种本能的行为。生育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人口行为,生育行为的转变折射着整个社会的变迁。正如诺尔曼·雷迪尔(Norman Ryder)所言:“没有比当父母更关系个人一生未来的大事,没有比适当生育为社会生存更基本的行为模式。”[美] M·薄兹,[英] P·施普曼: 《社会与生育》,张世文译,袁文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页。 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本身包括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德]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为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这一套活动我们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的功能是完成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继替过程。在人寿有限、生死无常的变动中,一个人的生活却依赖于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工结构,所以社会不能不不断地预备下新人物等着去接替旧人物死亡和退伍所发生的缺位。”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223页。 可见,“‘种族需要绵续’是生育制度发生的基础”。人类就是这样在我们的星球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生育革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从历史角度考察人类漫长的生存与发展过程,无疑会领略到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影响人们生育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差异。佟新: 《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空前提高,物质文化生活得以进一步丰富,人类自身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1900—1970年,世界人口由16亿迅速增至36亿,平均每年递增1.16%。1999年10月12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1970—1999年,世界人口以平均每年1.78%的速度增长。查瑞传,胡伟略,翟振武: 《人口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人口的持续增加,使生物圈遭到难以承受的干扰和破坏,生态危机严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地球负荷越来越重,最终将达到难以支撑的程度。“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道德情感,并准备拿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如果每一代人都只顾追求自己的最大享受,人类几乎就注定要灭亡。”王伟: 《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在严峻的人口形势面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前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紧迫任务,在决定人口增长的四个要素中,死亡、迁移和时间都不是我们能够有效控制的因素,或者根本无法控制,只有人口出生率这个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参数。研究如何用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出生率,来控制社会人口变化,使人口最终达到某种理想状态,是今后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邓辛未: 《中共计划生育的分析》,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科学研究并揭示人口变动的内在本质,有效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20世纪以来人类的重要课题,这正是生育革命发生的前提。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生育制度的重大变革。面对人口控制的世纪课题,计划生育走向历史前台,并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笔者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值中央“71(51)号文件”发表(人们常习惯地称其为中国计划生育的新起点),亲身感受了计划生育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对计划生育问题有许多原始的感性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如火如荼,计生标语铺天盖地,笔者再次亲历了人口控制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中国的生育革命正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完成的。本书选题的最初灵感,便是源自这种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中国人口历史性转变的主要标志,便是近20年来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已持续并大幅度低于人口维持再生产的更替水平。而人口生育水平降至并维持在更替水平之下,又恰恰是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广泛纳入全球化经济轨道同步发生的。在“一孩政策”开始执行的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生育水平徘徊反复,并没有明显下降。这就说明我国近年来形成的低生育率,甚至部分地区的超低生育率是源于全球化经济压力以及全球化文化影响,而不是我国特有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王丰: 《低生育率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30日。 ,这便是低生育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