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日常生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日常生活》
ISBN:978-7-81129-269-5 条码:
作者: 阿格妮丝•赫勒 著 衣俊卿 译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8.00  折扣价:¥36.10
折扣:0.95 节省了1.9元
字数: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0-04-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日常生活》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日常生活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的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

作者简介:
著者:阿格妮丝•赫勒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1929—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该学派的发言人。赫勒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1947年考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加入共产党,并很快转入哲学系学习,成为卢卡奇的学生,开始接收马克思主义。1953年赫勒在卢卡奇的直接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在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任教,成为卢卡奇的助手。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匈牙利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对修正主义运动,卢卡奇和赫勒等人都受到严厉的批判。赫勒被开除出布达佩斯大学,去一所中学任教。直到60年代初,情况才有所改变。卢卡奇重返哲学界,赫勒在1963年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反并在匈牙利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以赫勒为代表的卢卡奇的学生们组织了一个名叫“布达佩斯”的小组,经常在一起讨论异化等理论问题,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基本思想出发,致力于“社会主义的人道化”。1971年卢卡奇逝世后,布达佩斯学派主要成员陆续把活动中心转移到国外,1977年,赫勒与丈夫费赫尔到澳大利亚,后在悉尼和墨尔本大学任教,1986年转到美国纽约社会研究院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任教。20世纪80年代后,赫勒陆续发表了关于历史哲学、道德哲学、审美哲学、政治哲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并于1981年在联邦德国获莱辛奖,1995年在不莱梅获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奖(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2006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松宁奖(Sonning Prize)。至今,赫勒依旧活跃在国际学术论坛上,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哲学家。

译者:衣俊卿
  衣俊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局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主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章节目录:
中译者序言/1
英文版序言/1
第一编 特性、个性、社会、类本质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抽象概念/3
第二章 “个人”:概念解析/8
  一 “个人”范畴:(一)特性/8
  二 “个人”范畴:(二)个性/15
第三章 个人和他的世界/27
  一 作为阶级单元的个人/27
  二 团体和个人/28
  三 个体和群伙/31
  四 个体和共同体/32
  五 为我们意识/38
第二编 日常与非日常
第四章 日常生活的异质性/45
  一 “总体的人”的对象化/45
  二 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47
  三 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52
  四 同质化/54
第五章 从日常到类/58
  一 工作/58
  二 道德/68
  三 宗教/87
  四 政治与法/93
  五 科学、哲学和艺术/96
第三编 日常生活的组织架构
第六章 “自在的”对象化和“自为的”对象化/113
  一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114
  二 “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115
  三 “自在与自为” /116
  四 “为我们存在”/116
第七章 “自在的”类本质活动/119
第八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特征/129
  一 重复/129
  二 “规则-特征”和规范性/131
  三 符号系统/133
  四 经济/138
  五 情境性/140
第九章 “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特殊属性/143
  一 对象世界/143
  二 习惯世界/147
  三 语言/152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行为与知识的一般图式/159
  一 实用主义/160
  二 可能性/162
  三 模仿/164
  四 类比/166
  五 过分一般化/169
  六 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172
第四编 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有助于“自为的”类本质的需要和对象化的根基
第十一章 日常知识/179
  一 日常思维的内涵/179
  二 日常知识的人本学特征/188
  三 当我们断言“认识某物”时意味着什么?/196
  四 日常思维的理论态度的类型/204
第十二章 日常交往/208
  一 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反映日常交往:平等与不平等/208
  二 日常交往的模式/211
  三 日常交往中的定向性情感(爱和恨;依恋)/223
  四 日常空间/228
  五 日常时间/231
  六 日常生活的冲突/238
  七 日常“满足”:它的成分/242
第十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个性/246
  一 个性同日常生活结构的关系/246
  二 作为个体“自为存在”的个性/252
  三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255

主要术语译文对照表/259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