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研究—兼与中国的制度比较(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研究—兼与中国的制度比较(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ISBN:978-7-5620-3984-6 条码:
作者: 吴海航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29.00  折扣价:¥26.10
折扣:0.90 节省了2.9元
字数: 215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297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该著作以日本少年事件的相关制度为研究对象,首先厘定研究的范围,揭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在做好一系列的前奏之后,作者开始介绍日本的少年权利、少年福利的保障制度。对于少年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少年权利和福利保障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详细叙述日本涉案少年的应对机制,如何预防少年犯罪以及矫正少年的非行行为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在介绍日本的立法经验的同时,作者还就中国目前的少年立法水平与日本作了细致、深入的比较、评析,指出中国少年事件制度的不足之处,对于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建议。
该著作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文中有很多实际发生的案例,也不乏各类图表,很生动形象,有助于读者理解。

作者简介:
吴海航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团法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研究员(Fellowship,2007~2008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首都大学东京)都市教养学部法学系客座准教授(2007~2008年)。研究方向:刑法史,法社会学,比较法学。相关研究成果:《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案例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传统法制的嬗递——元代条画与断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唐代格式东传日本嬗变考》(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中国的青少年保护育成条例》(日文,与日本前田雅英教授合著.载日本《都市政策研究》2009年第3期)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章节目录:
前 言………………………………………………………I

绪 论………………………………………………………1

一、研究对象之缘起……………………………………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基本概念…………………………………………2

(三)研究对象…………………………………………3

二、结构设计……………………………………………4

(一)范围界定…………………………………………4

(二)制度比较…………………………………………6

(三)决策建议…………………………………………7

三、研究方法……………………………………………8

第一章 少年权利保障制度渊源

——儿童权利与福利 …………………………11

一、日本儿童权利保障的制度渊源……………………11

(一)《宪法》、《民法》中的儿童权利设置………12

(二)《儿童宪章》中的儿童权利范畴………………15

二、日本儿童福利保障的制度渊源……………………18

(一)儿童福利的理念与制度渊源……………………18

(二)儿童福利制度与管理设施………………………21

(三)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儿童特殊保护………………37

三、日本近年的“少子化”与儿童教育政策…………42

(一)“少子化”问题与幼儿家庭教育………………43

(二)幼儿家庭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45

(三)幼儿家庭教育内容及其功能……………………48

(四)日本幼儿家庭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51

四、中国的儿童权利保障与儿童福利立法……………53

(一)中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53

(二)中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的权利内容……54

(三)暂付阙如的中国“儿童福利法”………………55

(四)中国其他法律文件中的儿童权利与福利………57

(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现状……………60

第二章 涉案少年权利保障法律体系……………………63

一、日本涉案少年权利保障基本法——《少年法》…64

(一)《少年法》的发展历程…………………………65

(二)少年“保护处分”程序的设定及其变化………67

二、围绕日本《少年法》修订过程的权利意识论争…72

(一)2000年《少年法》修订时的核心问题…………73

(二)2005年《少年法》修订时的争论焦点…………87

三、日本《少年法》的主要原则及其立法精神………96

(一)少年保护主义原则………………………………97

(二)行政解送责任原则………………………………99

(三)家庭裁判所调查原则……………………………102

四、日本涉案少年权利保障相关立法…………………103

(一)《少年审判规则》及其立法主旨………………104

(二)《少年院法》与《少年院处遇规则》的立法

主旨………………………………………………108

(三)《少年鉴别所处遇规则》的立法主旨…………116

五、中国涉案少年权利保障现状………………………119

(一)《刑法》与“两高”司法解释中的涉案少年

权利保障…………………………………………119

(二)其他法文件中的涉案少年权利保障……………128

(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及其问题…………131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缺憾…………135

(五)制定中国“少年法”的必要性…………………137

第三章 法制运行环境中的少年事件处置与预防………141

一、日本一般少年不良行为的处置原则………………142

(一)《少年警察活动规则》对少年不良行为的

适用………………………………………………142

(二)警察与地方政府联手促进少年健康成长………155

二、日本少年不良行为及其预防………………………157

(一)少年不良行为解析………………………………157

(二)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161

(三)少年不良行为的早期预防………………………164

三、日本少年非行事件的处置与预防…………………167

(一)少年非行的本质属性解析………………………167

(二)少年非行的历史变迁及其主要样态……………170

(三)少年非行的对策依据……………………………177

四、中日少年不良行为及少年非行的比较……………180

(一)中国少年不良行为范畴的法律依据……………180

(二)中日少年不良行为类型差异……………………182

(三)中国借鉴“少年非行”概念的意义……………186

第四章 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的法制演进………………189

一、日本社会的少年犯罪历史考察……………………190

(一)昭和年间的状况考察……………………………190

(二)平成年间的状况与典型事件……………………193

(三)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理论的发展………………200

二、日本少年司法制度中的预防与矫正………………204

(一)少年司法改革与犯罪预防………………………204

(二)少年保护处分与犯罪矫正………………………205

三、日本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的辅助手段

——科学统计与预测………………………………207

(一)法务省《犯罪白书》的数据公开………………207

(二)警察厅《警察白书》的数据公开………………210

(三)数据统计与编纂的历史功绩……………………213

(四)更生保护的相关法制……………………………215

四、中国现代社会少年犯罪的历史考察………………216

(一)新中国前三十年少年犯罪状况…………………216

(二)近三十年的少年犯罪状况………………………218

(三)间断与非公开的数据统计模式…………………221

(四)亟待完善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制度……………224

第五章 少年矫正设施的体系结构………………………225

一、日本少年矫正设施的渊源与谱系…………………225

(一)矫正设施的结构谱系……………………………226

(二)广义的少年矫正设施及其渊源…………………228

(三)狭义的少年矫正设施……………………………230

二、日本狭义矫正设施的结构与布局…………………231

(一)少年鉴别所的矫正功能及其矫正事例…………231

(二)少年院的矫正功能及其矫正事例………………235

(三)少年刑务所的矫正功能及其矫正事例…………239

三、日本儿童自立支援设施及其外延…………………241

(一)儿童自立支援设施的功能及其布局……………241

(二)儿童商谈所及其功能……………………………246

(三)少年辅导中心及其功能…………………………254

四、日本社区矫正设施的功能发挥……………………258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构造……………………………258

(二)社区矫正的情感关怀……………………………260

五、中国少年犯罪矫正设施的结构及其外延…………262

(一)少年管教所的功能及其外延……………………262

(二)社区矫正:由试点到全国试行…………………267

(三)少年工读学校的曲折历程………………………268

(四)矫正设施合理布局之需求………………………270

第六章 少年事件的社会影响与理论对策………………273

一、现代社会少年事件的新动向………………………273

(一)少年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73

(二)少年事件的未来趋势预测………………………276

二、少年事件与社会影响………………………………277

(一)少年事件社会影响恶劣探因……………………277

(二)日本社会关注少年事件的途径…………………278

(三)中国社会关注少年事件的途径…………………280

三、日本儿童、青年育成支援推进本部的功能………281

(一)政府责任的有效发挥……………………………281

(二)少年事件对策的及时例会………………………284

四、中国共青团、少工委的组织功能…………………285

(一)思想教育为主的指导方针………………………285

(二)成人化形式的少年教育模式……………………286

(三)少年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287

结 语………………………………………………………292

一、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的经验……………………292

(一)立法体系的经验…………………………………292

(二)矫正设施的经验…………………………………293

二、中国少年事件相关制度建设前瞻…………………294

后 记………………………………………………………296

精彩片段:
前言



本书之所以选择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为研究课题,因为这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选题,是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紧密相关的选题。关于这一选题的由来,须上溯至4年前我在日本进行客座研究的一段经历。

2007年8月20日,我乘坐全日空航班前往东京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总部报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海外研究。抱着对东京都与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矫正设施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我来到了首都大学东京(原东京都立大学)都市教养学部部长、法学系教授前田雅英先生的门下,荣幸地聆听了前田教授的悉心教诲,并由此获得灵感,逐渐形成了本书选题构成的初步设想。

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是关于日本涉案少年权利保障的法律制度体系,它包括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与矫正教育的理念、立法、司法及其设施的构成,可以涵盖日本少年法制的全部内容。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体系的结构,受近代以来西方权利观念的支撑,从而形成层级分明、相互引证和说明的立法体制,并辅之以细致完备、结构严密的矫正教育设施网络,从理论研究到制度设计均形成规模体系,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少年法制发展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近十多年来,日本的少年法制伴随着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变革在不断发展,在少年法制研究和少年立法、司法实践领域,出现过不同的理论见解和学术争议。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若干起少年恶性犯罪事件的连续发生,是否要对少年犯罪行为进行特别的严罚便成为《少年法》修订的争论焦点,不同派别的理论争论和实践中制度改革遭遇的阻力,都表明少年事件已成为日本全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少年法制的改革方向。然而,类似的少年事件在中国也曾经发生过,但是,却没有形成学术界和法律实践领域集中关注和探讨少年法制变革的情形,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少年事件的情形,因此,也没有形成促进少年法制改革的动力。日本少年法制在争论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中国的少年法制则仅以阶段性的有限立法成果告一段落,其后便再难出现连续性的立法修订和构建丰富而完整的立法体系的情况,同时也缺乏配套的、多层次的少年犯罪矫正设施的设计与建设过程,这种状态与日本当代少年法制体系结构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也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整体进程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本书在研究日本少年事件相关制度时,同时兼顾与中国的制度比较,并提出了作者的个人见解。近代以来,不同国家的法制建设在某些法制领域适当保留民族差异性的同时,更注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制演进趋向同一性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法律是可以借鉴和移植的,尤其当人类社会法制文明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法制的差异化特征越来越被法制的同构化特征所取代,适用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另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参考和学习先进国家的法制成果,已成为当今世界很多法制国家曾经发生的经验和事实。

日本的少年法制创立来源于美国的少年法制经验,其最初的制度构建始自近代明治时期的《感化法》(1900年)以及依法设立的“感化院”设施,并经过大正年间第一部《少年法》(1922年)的颁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少年法制的全面发展,至今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立法实践和设施建设的过程,虽然,如今日本的少年事件相关制度依然处于不断地精益求精之中,但日本的少年法制发展的确已经达到了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因此,在当代中国的少年法制体系构建过程中,无疑可以借鉴日本的少年法制建设成果,从立法体系的构成到法典结构的模式,从司法管辖的划分到司法程序的谨严,从矫正设施的种类到设施布局的细密,都可以参考或移植日本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建设成体系完备的中国少年法制结构。

作为制度研究兼及比较,本书虽有许多发微之处,仍难免挂一漏万,容来日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中若有不足,还望学界师友和同仁赐正,在此特表谢忱。





吴海航

2011年5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