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ISBN: | 978-7-5628-3087-0 |
条码: | |
作者: |
杜志坚吴瑛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9.80
折扣价:¥35.82
折扣:0.90
节省了3.98元
|
字数: |
486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介绍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基本运算,介绍稀溶液的性质、胶体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热力学初步、动力学初步、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水溶液的酸碱平衡,酸碱滴定;沉淀平衡,沉淀滴定;配合配合,配合滴定;氧化还原平衡及其滴定;分析化学概论和误差理论;吸光光度分析法等。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1章绪论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
111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 /
112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
113怎样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 /
12法定计量单位 /
13溶液的组成标度 /
131物质的量 /
132物质的量浓度 /
133摩尔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 /
习题 /
第2章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分散系
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211溶液的蒸气压 /
212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
22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
221溶液的沸点升高 /
222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
23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
24胶体分散系 /
241分散系的分类 /
242胶体分散系 /
243溶胶的基本性质 /
244胶团结构及溶胶的稳定性 /
习题 /
第3章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1热力学系统和状态函数 /
311系统、环境和过程 /
312状态函数 /
313热和功 /
32能量守恒和化学反应热 /
321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
322系统的焓和等压反应热 /
323反应进度与热化学方程式 /
324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
33熵和Gibbs自由能 /
331自发过程及其特征 /
332系统的熵 /
333系统的Gibbs自由能 /
34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平衡常数 /
341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标准平衡常数 /
342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自发反应方向 /
343实验平衡常数 /
344多重平衡 /
345化学平衡的移动 /
习题 /
第4章化学反应速率
4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
411化学反应速率 /
412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
413化学反应的瞬时速率 /
42反应机理和元反应 /
421简单反应与复合反应 /
422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 /
423质量作用定律与速率方程式 /
43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及其特点 /
431一级反应 /
432零级反应 /
44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
441有效碰撞理论与活化能 /
442过渡态理论简介 /
4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451Arrhenius方程式 /
45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
4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461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
462催化作用理论 /
习题 /
第5章分析化学概论
51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 /
5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
512分析方法的分类 /
51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
5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
521试样的采集 /
522试样的制备 /
523试样的预处理 /
524分析测定 /
525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
53定量分析的误差 /
531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
532分析结果的评价 /
53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5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541有效数字及位数 /
542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
543可疑值的取舍 /
55滴定分析概述 /
551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
552滴定分析的方法分类 /
553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 /
554滴定分析的方式 /
555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
556滴定分析的计算 /
习题 /
第6章电解质溶液及滴定分析
6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
61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
612强电解质溶液理论要点 /
613离子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
62酸碱质子理论 /
621酸碱的概念 /
622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
623酸碱的强度 /
63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
631酸碱溶液pH值计算的一般方法 /
632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 /
633多元酸碱溶液 /
634两性物质溶液 /
64酸碱滴定法 /
641酸碱指示剂 /
642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
643酸碱滴定法的操作过程及应用 /
65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
651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
652沉淀平衡的移动 /
66沉淀滴定法 /
661Mohr(莫尔)法 /
662Volhard(佛尔哈德)法 /
663Fajans(法扬斯)法 /
习题 /
第7章缓冲溶液
71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
72缓冲溶液及缓冲原理 /
721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
722缓冲原理 /
7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
731缓冲容量 /
732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及缓冲范围 /
74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
741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公式 /
742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
75缓冲溶液的配制 /
751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
752缓冲溶液配制实例 /
76缓冲作用在生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习题 /
第8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81氧化还原反应 /
811氧化值 /
812氧化还原反应 /
81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82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
821原电池 /
822电极电位的产生 /
823标准电极电位 /
83电池电动势与Gibbs自由能 /
831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Gibbs自由能变的关系 /
832用电池电动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 /
84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
841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式 /
842电极溶液中各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
85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
851常用参比电极 /
852指示电极 /
853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
86氧化还原滴定法 /
861高锰酸钾法 /
862碘量法 /
习题 /
第9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91氢原子结构 /
9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模型 /
91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
913测不准原理 /
914氢原子的波函数 /
92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
921量子数 /
922原子轨道的图形 /
923原子轨道的径向分布 /
93电子组态和元素周期表 /
931多电子原子能级 /
932原子的电子组态 /
933元素周期表 /
94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941有效核电荷 /
942原子半径 /
943元素的电负性 /
习题 /
第10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101现代价键理论 /
1011氢分子的形成 /
1012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 /
1013共价键的类型 /
1014键参数 /
102杂化轨道理论 /
1021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
1022轨道杂化类型及实例 /
103分子间的作用力 /
1031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极化 /
1032范德瓦尔斯力 /
1033氢键 /
习题 /
第11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
11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
1111什么是配位化合物 /
1112配合物的组成 /
1113配合物的命名 /
11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
1121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1122配合物的形成和空间构型 /
1123外轨型配合物与轨型配合物 /
1124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磁性 /
113配位平衡 /
1131配位平衡常数 /
1132配位平衡的移动 /
114螯合物 /
1141螯合效应 /
1142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
115配位滴定 /
1151EDTA的性质 /
1152配位滴定曲线 /
1153金属指示剂 /
1154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
1155应用实例 /
习题 /
第12章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121物质的吸收光谱 /
12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
1212物质的吸收光谱 /
122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
1221透光率和吸光度 /
1222LambertBeer定律 /
123可见分光光度法 /
1231分光光度计 /
1232测定方法 /
124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
1241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
1242选择适当的显色剂 /
1243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 /
1244共存离子的干扰及其消除 /
125紫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
1251751G型分光光度计 /
1252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1253定性鉴别 /
1254定量测定 /
1255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习题 /
第13章重要的生命元素
131概述 /
1311必要元素 /
1312有毒元素 /
1313有益元素和中性元素 /
132s区元素 /
1321s区元素的通性 /
1322氢 /
1323碱金属 /
1324碱土金属 /
133p区元素 /
1331p区元素的通性 /
1332硼族元素概述 /
1333碳族元素 /
1334氮族元素 /
1335氧族元素 /
1336卤族元素 /
134d区元素 /
1341d区元素的通性 /
1342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
135ds区元素 /
1351ds区元素概述 /
1352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
1353锌族元素 /
习题 /
部分习题答案 /
附录 /
附录一一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
附录二溶度积常数 /
附录三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 /
附录四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
附录五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
附录六化学相关网站 /
参考文献 /
|
精彩片段: |
第1章 绪论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11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是处于当今世界决定着科技发展方向的三大学科(材料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学)的中心。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