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
|
ISBN: | 978-7-5495-0874-7 |
条码: | |
作者: |
黄开泰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6.00
折扣价:¥34.20
折扣:0.95
节省了1.8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1-12-01 |
|
内容简介: |
中医学是一门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维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无论理论的概念内涵,还是理论的临床实践,都蕴含了“和”、“平”、“顺”、“应”、“适”的生命时空联系的动态特征,辨证论治关注的是以个体生命为实在的“和”的机制的恢复,以实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为最终目的。作者从药、方、理、法、护等方面,联系经典理论详加探究;又从病邪、病性、病位等方面,联系具体临床个案分析,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思考中医生命哲学的意义。
|
作者简介: |
黄开泰,男,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工作,副主任医师。1969年跟师学中医,自1976年独立临床工作以来,从未中断临床,至今三十余年。在临床始终注意医案的临床记录,注意疗效的随访,对多种疑难杂症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体会,受到病人的普遍称赞,就诊病人络绎不绝。在《医学与哲学》、《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江苏中医药杂志》、《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河南中医》、《四川中医》和《中国中医药报》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医学与哲学》等核心期刊17篇。
|
章节目录: |
一、有命才有病 ⒈怎样才算病 ⒉亚健康不是未病 3.天人相应的生命客观 ⒋“应”以生命之“和”为目的 ⒌三因制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症状不是证候 ⒈“证”概念的讨论 ⒉症状的感知客观 ⒊病机十九条的逻辑意义 ⒋张仲景的“证”概念规范 ⒌症状与证候名词术语的确定 ⒍寒字 寒症 寒证 ⒎证候概念及其表达 三、症状的病机联系 ⒈症状与病机关系的分类 ⒉症状内涵的病机意义值 ⒊透过指标求病机 ⒋药诊的病机确定 四、从实际出发的谨候气宜 ⒈尊重生命联系 认识气宜客观 ⒉理解气宜 ⒊“气宜”的五藏生命体系 ⒋地域环境的气宜规律 ⒌运气的气宜规律 ⒍社会的气宜规律 ⒎个体生命差异规律 ⒏就诊病人的“气宜”客观 ⒐中医现代化与气宜 五、求实求是地谨守病机 ⒈病机的历史选择 ⒉八纲 ⒊气与病机 ⒋病机理论的四个逻辑层次 ⒌病机层次与临床的关系 ⒍证候病机的病机要素 ⒎证候本质就在病机 六、病性 病邪 病位 ⒈病性之辨 ⒉病邪之辨 ⒊病位之辨 七、病种之辨 ⒈临床辨病体会 ⒉病的基本分类与关系 ⒊《伤寒论》的病的纵向树状关系 ⒋《伤寒论》的病的横向关系 ⒌病与脉症之辨 ⒍病与证的关系 ⒎内伤杂病的辨病 ⒏莫要忘了病病机 八、病形之辨 ⒈病形变化的生命基础 ⒉《伤寒论》病形之辨 ⒊无形与有形及其变化 ⒋气血的基础性意义 ⒌病形与络脉的关系 ⒍情志心态与有形之变 九、病势之辨 ⒈病势的理论不确定性 ⒉《伤寒论》病势趋向的基本分类 ⒊量化辨证与定性判断 ⒋病性的传变趋向 ⒌病位的传变趋向 ⒍病邪的传变趋向 ⒎病形的传变趋向 十、“随证治之”原则规范性的思考 ⒈ 对规范的理解 ⒉ 法、方、药、护的逻辑规范 ⒊ 治则对治法的规范 ⒋治法对方的规范 ⒌“适”的规范 ⒍既病防变 ⒎保胃气与存津液 ⒏因势利导 ⒐开邪出路 十一 、方证对应的生命客观 ⒈桂枝汤的适应症与适应证 ⒉参苓白术散的病机分析 ⒊证对应的生命意义 ⒋症状是生命的反应 十二、方证对应的临床药量决策 ⒈方证对应量 ⒉量效转换关系 ⒊七方规律与梯度比例 ⒋煎服药量的决策 ⒌现实药量决策的困扰 十三、“和”的疗效标准与证据的思考 1.五百斤陈艾烧风看疗效标准 ⒉“和”的中医标准 ⒊疗效的追求 4.纯中医辨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