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人生十论——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
ISBN: | 978-7-5617-8955-1/B.664 |
条码: | |
作者: |
涩泽荣一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26.80
折扣价:¥21.44
折扣:0.80
节省了5.3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2-0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作者涩泽荣一人生经历的总结,涩泽荣一一生创办的企业组织有500多个,奠定了日本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本书在日本有广泛的影响,是青年立志、成功必读的书籍。 在本书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人生、立志、学习、处世、金钱、事业、修养、成败与命运之间关系,教导人们如何保持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如何发挥学问在工商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人们修学向上,一方面掌握科学的知识,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生阅历,洞察人心,抓住机遇,获得完满的人生。编辑推荐:一部日本广为流传的指导人生的名著一部开发潜能、启迪无数日本人成功创业的指南因为本书,人生不再迷茫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再版序言(汤一介) 前言(王中江) Chapter 1 处世与信条 《论语》与算盘, 远在天边,近在咫尺 士魂商才 天不罚人 观察人物法 《黼》是大家共同的实用箴言 等待时机的诀窍 人应该平等 争之可否 大丈夫的试金石 关键是量力而行 得意之时与失意之时 Chapter 2 立志与学问 精神衰老预防法 立足现在 大正时代的维新精神 秀吉的长处和短处 亲自动手 立大志和立小志的协调 君子要争 社会同学问的关系 勇猛之心养成法 一生应走的路 Chapter 3 常识与习惯 常识是什么 口为祸福之门 因恶而知美 习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伟人和完人 貌似亲切 何谓真才真智 动机与效果 人生在于努力 就正避邪之道 Chapter 4 仁义与富贵 真正的生财之道 效力的有无在于人 孔子的理财富贵观 防贫的根本 金钱无罪 误用金钱力量的实例 确立义利合一的观念 富豪与道德上的义务 能挣会花 Chapter 5 理想与迷信 保持美好的希望 需要热诚 道德应进化吗 根绝如此的矛盾 人生观的两面 真的绝望了吗 要日新 显灵者的失败 真正的文明 急需肃清的原因 Chapter 6 人格与修养 乐翁公的幼时 人格的标准是什么 容易被误解的气魄 二宫尊德和西乡隆盛 修养不是理论 重在平时的意志 必须究其原因 东照公的修养 驳被误解的修养说 权威人格养成法 商业无国界 Chapter 7 算盘与权利 当仁不让师 金门公园里的牌子 唯有仁义 竞争的善意与恶意 合理的经营 Chapter 8 实业与士道 武士道即实业之道 文明人的贪婪 应以相爱忠恕之道交往 征服自然 告别模仿时代 提高效率的方法 谁的责任 功利主义的弊病 种误解 Chapter 9 教育与情谊 孝不应勉强 现代教育的得失 伟人和他的母亲 过失何在 从理论到实际 人才过剩的一大原因 Chapter 10 成败与命运 唯有忠恕 好像失败,实为成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湖畔的感慨 顺逆二境从何而来 胆大心细 成败身后事 原书后记
|
精彩片段: |
观察人物法 佐藤一斋先生认为,根据对一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得到的印象,然后判 断这个人如何,这是最正确、最不会有差错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在其所著《 言志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初见时的观察,多半无误。”正如一斋先生 所说,第一次见面时,好好观察这个人,多数不会有错。次数一多,因为有 种种考虑,反易发生错误。初次相见之时,对一个人的判断,由于在感情中 ,没有各种考虑和夹杂私情在内,所以是极为纯净的。如果对方有所伪装, 那么这种伪装在一见面时,就能完全反映在我们胸中这面镜子上,看得一清 二楚。但是,见面的次数一多,就容易因听到他人种种不同的反映和自己从 道理上的判断,以致因考虑过多,反而不能正确加以观察了。 孟子也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 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眨焉。”(《孟子·离娄上》)这可以称之为 孟子一派的观察人物的方法。也就是说,孟子看人是根据人的眼睛来鉴别的 。心地不正,眼睛就会失神,而心地正,眼神就足,眼睛自然会清澈透明。 孟子的这种观察人物的方法,也是相当准确的方法。只要仔细观察人的眼睛 ,大体上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善恶正邪。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论语· 为政》)佐藤一斋先生这种根据一个人的初次印象的观察法和孟子那种观人 眼神的观察法,都是比较容易且敏捷的方法,大体上不会有失误,能够正确 地识别一个人。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这些观察法就不够了。必须根据 孔夫子的遗训,即这里所举《论语·为政》中说的,必须从视、观、察三个 方面来识别人。 视和观,在日语中的读法是相同的,不过从意义上来说,视只是单单用 肉眼去看外表,而观则不仅看外表,而且要更进一步观察其深处;不仅要用 肉眼看,而且要打开心眼去看。也就是说,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人物观 察法,首先是观察这个人行为中所显现的善恶正邪,由此以观察这个人的行 为的动机是什么?然后更进一步去了解这个人安于哪一方面,生活满足于什 么?只要这样,这个人的真实人品就会昭然若揭,即使他想隐藏也隐藏不住 。一个人,尽管从他外表所显现出的行为看上去十分正当,可是作为其行为 动机的精神如果不正,那就绝不能说这是个正直的人。有的人,虽然不能说 做了什么特别的坏事,而且从外表看,其所表现的行为和其动机也都正当, 但如果安于饱食终日、暖衣逸居,无所用心,有时也会经不住诱惑,做出想 不到的坏事。所以,行为、动机和所满足程度三者不能全部端正的话,就很 难说这个人完完全全、自始至终是一个正直的人。P10-12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