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黄曼君学术与人生 - 华大学人研究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黄曼君学术与人生 华大学人研究书系
ISBN:978-7-5622-5300-6 条码:9787562253006
作者: 黄永林 王泽龙 主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小16开
定价: ¥59.00  折扣价:¥50.15
折扣:0.85 节省了8.85元
字数: 397千字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45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1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华大学人研究书系:黄曼君学术与人生》是为了纪念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曼君先生逝世一周年而编辑的一部纪念集。《华大学人研究书系:黄曼君学术与人生》汇集了对黄曼君先生学术思想与教学经验专题研究的文章,收录了黄曼君先生20多位博士、部分硕士回忆追随黄曼君先生求学问道时的心得体会与生活片段;黄曼君先生生前同事与学术界友人缅怀黄曼君先生学术人格与性情风采的诗文;纪念黄曼君先生70寿辰与去世后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黄曼君先生去世后追悼活动期间有关学术机构与学界友人发来的挽联与唁电。压轴为黄曼君先生的夫人与其二公子合作完成的生平年表。以此表达我们对黄曼君先生的缅怀之情。

作者简介:
    黄永林,1958年生,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比较文学以及教育财会研究。主要著作有《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中西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等。主持国家“211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财政部和文化部委托的大型项目多项。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王泽龙,1957年生,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高校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诗歌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7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章节目录:
一位有真性情的学者(代序)
一、学术风范
黄曼君的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
追忆诗性澎湃 天性自然的曼君师
先生教我做学问——纪念黄曼君先生逝世一周年
文载道而儒雅 诗缘情而风流——黄曼君的学术个性与文学智慧
学者生命的青春气象——黄曼君先生的学术个性
春华秋实——黄曼君老师的范式论、经典论和革命文艺论
史论研讨 讲析唱诵——记黄曼君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老去的是时间”——黄曼君先生70寿辰暨执教50周年
学者个性化的追求
把做学问当做一种生活
“教案最好背得”
学术创新是学术生命的活水源头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才情高卓真实率性——纪念黄曼君先生
追求学术至上的当代学者情怀
“带有一定的开创性质”的一本创作论
百年文学理论的足迹——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稳健与创新:一代学者的历史品格——评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
评黄曼君《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
诗性的烛照与栖居——评《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
“自决”、“自性”的生命之流——评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论》

二、师生情缘
是真名士自风流
我与黄老师
思域恢廓 不懈奋进的曼君师
有容乃大
教师楷模 学者风范
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楚时之人”
……
三、性情风采
四、新闻报道
五、纪念诗文
六、挽联唁电
七、生平年表
黄曼君教授生平简介
黄曼君年表
后记

精彩片段:
  黄曼君先生把文学经典当作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的观点,是一种“视界融合”的经典阐释理论。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体现了从历史发展的多维视野中对文学经典进行认识和把握的文学历史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从新的高度对经典进行历史建构。它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动中寻求历史精神资源;有利于我们从传统中去发现与发展人生经验与审美经验;有利于阐述主体创造意识的拓新,从根本上不断地变革传统、丰富传统,不断地激活传统、发展传统。可以说这种“视界融合”的经典阐释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观念意义与方法论意义的文学批评理论贡献。
    其次,关于现代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形成了新的知识系统,体现了新的价值观。
    中国现代文学有无经典,这是多年来困惑当代学术界的一个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人认为,1949年以后的30年间的文学成就,远不及1949年以前的30年,1949年以前的文学成就最重要的价值,恐怕就是充当思想史的资料。黄曼君先生认为这样一种在文学急剧转型时代的焦虑感与危机感主要是源于本体论缺失所造成的阐释性焦虑,它也迫使我们必须深入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问题。新世纪以来,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潮中,受海外汉学的影响,存在着一股对“五四”以来新文化传统与新文学传统的解构主义倾向,用一种二元对立立场,把“五四”文学放在与古代文学的对立面,否定或消解现代文学经典。黄曼君先生认为,无论是消解大师、告别经典,还是寻找大师、重释经典,都要避免盲目性。我们必须从经典的融合视野来认识现代文学经典,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价值观。把现代文学经典放在与古代文学经典的比较与对话中来确立现代文学经典、认识现代文学经典。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