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古代汉语教程(上、下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古代汉语教程(上、下册)
ISBN:7-5622-2468-4 条码:9787562224686
作者: 周光庆 杨合鸣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3 开本:大32开
定价: ¥29.00  折扣价:¥24.65
折扣:0.85 节省了4.35元
字数: 615千字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784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6-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上册)

前言(1)

绪论(1)

第一章文字

理论概述(1)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1)

一、结绳说(1)

二、八卦说(2)

三、仓颉造字说(2)

四、契刻说(3)

五、图画说(4)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7)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9)

一、“六书”评议(9)

二、“六书”简介(10)

第四节汉字形体的演变(22)

一、古文字的演变(22)

二、今文字的演变(26)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29)

第五节古书中的用字(36)

一、古今字(37)

二、通假字(42)

三、变读字(48)

四、異体字(52)

学习与思考(56)

参考文献(60)

文选(65)

今岁商受年(65)

今日雨(65)

王涉归(67)

王往逐兕(67)

王征方(69)

妇好冥(69)

利簋铭文(71)

保卣铭文(71)

虢季子白盘铭文(73)

包犧氏之王天下《周易》(75)

大同《礼记》(78)

大司马之职《周礼》(80)

察传《吕氏春秋》(82)

《说文解字》叙(节选)许慎(84)

第二章词彚

理论概述(89)

第一节古汉语词彚的构成(89)

一、单音词(90)

二、複音词(92)

第二节古汉语词彚的发展(97)

一、基本词彚的沿用(97)

二、新词的产生(99)

三、旧词的消亡(106)

四、外来词的吸收(109)

第三节古汉语词义的分析(112)

一、古汉语词义的结构(112)

二、古汉语词的意义关係(118)

第四节古汉语词义的发展(127)

一、古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因(127)

二、以义位为单位看古今词义的異同(130)

三、以词为单位看词义系统的发展(135)

学习与思考(143)

参考文献(153)

文选(165)

尧典《尚书》(165)

齐桓公伐楚《左传》(169)

齐晉鞌之战《左传》(172)

阳货欲见孔子《论语》(17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176)

鼠璞不辨《战国策》(177)

正名(节选)《荀子》(178)

五帝本纪(节选)《史记》(183)

现变品(节选)《中本起经》(187)

庾玉台子妇《世说新语》(189)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敦煌变文集》(190)

孝经直解(节选)《贯云石》(195)

词义分析举例(198)



名词类(198)

本(198)表(200)笔(201)道(202)管(204)家(205)

领(207)律(208)门(210)社(211)题(213)子(214)

动词类(217)

保(217)承(218)登(220)发(221)解(223)去(224)

相(226)引(229)

数词类(230)

一(230)壹(231)二(232)贰(233)两(234)万(235)

数(236)

形容词类(238)

白(238)好(239)明(241)长(243)正(245)重(246)

第三章音韻

理论概述(249)

第一节基础知识(249)

一、基本内容(249)

二、基本概念(251)

三、研究音韻的材料(258)

四、研究音韻的方法(262)

五、学习音韻学的意义和作用(264)

第二节上古音(267)

一、上古声母(267)

二、上古韻部(270)

三、上古声调(273)

第三节中古音(274)

一、中古声母(274)

二、中古韻母(276)

三、中古声调(282)

第四节近古音(284)

一、近古声母(284)

二、近古韻母(285)

三、近古声调(286)

第五节诗律(287)

一、句数(288)

二、押韻(289)

三、平仄(290)

四、对仗(295)

第六节 词律(298)

一、词牌和词谱(298)

二、押韻(300)

三、平仄和句式(302)

四、对仗(304)

学习与思考(304)

参考文献(315)

文选(328)

《毛诗古音·自序》陈第(328)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节选)钱大昕(332)

九州之人,言语不同《颜氏家训》(336)

《切韻序》陆法言(338)

鸿雁《诗经》(342)

汉广《诗经》(343)

国殇《屈原》(345)

古谐声说段玉裁(347)

切韻考·条例(节选)陈澧(348)

(下册)

第四章语法

理论概述(351)

第一节词类(351)

一、实词(351)

二、虚词(357)

三、词类活用(360)

第二节词组(369)

一、一般词组(369)

二、特殊词组(371)

第三节单句(377)

一、判断句(377)

二、被动句(379)

三、兼语句(381)

四、连动句(382)

五、双宾句(383)

六、疑问句(384)

七、省略句(386)

第四节複句(389)

一、一般複句(390)

二、多重複句(393)

三、紧缩複句(394)



第五节词序(396)

一、谓语前置(396)

二、宾语前置(397)

三、定语後置(402)

四、状语後置(404)

学习与思考(405)

参考文献(421)

文选(434)

小国寡民《老子》(434)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435)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437)

北冥有鱼《庄子》(439)

晉灵公不君《左传》(443)

召公谏弭谤《国语》(447)

公刘《诗经》(449)

陨石于宋五《穀梁传》(452)

章句(节选)《文心雕龙》(454)



第五章修辞

理论概述(457)

第一节古汉语修辞的总体特色(457)

一、声韵和谐,结构匀称(458)

二、用语简洁,注重意合(459)

三、描述形象,取譬自然(460)

第二节古汉语修辞的内容(461)

一、词语修辞(461)

二、语句修辞(466)

三、篇章修辞(468)



第三节古汉语修辞方式(上)(473)

一、用典婉曲并提代称(473)

二、夸张比喻起兴比拟(483)

第四节古汉语修辞方式(下)(492)

三、互文对偶排比(492)

四、双关错置顶真(496)

学习与思考(502)

参考文献(506)

文选(512)

秋水(节选)《庄子》(512)

归去来兮辞並序陶渊明(515)

春赋庾信(518)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521)

日喻苏轼(522)

六朝诗选(525)

曲江二首杜甫(528)

代赠二首李商隐(530)

文则(节选)陈騤(531)

丽辞《文心雕龙》(536)

诗话选(540)



第六章古代文化典籍解释

理论概述(546)

第一节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目的、内容和意义……(546)

一、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主要目的(547)

二、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基本内容(550)

三、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多重意义(554)



第二节古代文化典籍的语言解释方法(上)(557)

一、释词的主要方法(557)

二、析句的基本方法(563)



第三节古代文化典籍的语言解释方法(下)(569)

三、标点的主要方法(570)

四、今译的主要方法(575)



第四节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解释方法(580)

一、追叙历史背景(582)

二、解说典章典故(587)



第五节古代文化典籍的心理解释方法(591)

一、心理解释方法的倡导和发展(592)

二、心理解释方法的程序与效果(599)



学习与思考(605)

参考文献(614)

文选(621)

《诗经·关雎》毛传郑笺孔疏(621)

《春秋·公矢鱼于棠》三传(625)

《论语·学而时习之》程树德集释(626)

《世说新语》三则刘孝标注(636)

李白诗三首王琦注(638)

杜甫诗三首浦起龙注(639)

朱熹解释学语录(641)

《读杜心解·发凡》(节选)浦起龙(645)

戴震解释学论文节选(646)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节选)马瑞辰(650)

文选

静女《诗经》(652)

生民《诗经》(653)

宰予昼寝《论语》(656)

饭疏食《论语》(657)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658)

晏子不死君难《左传》(661)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662)

勾践灭吳《国语》(664)

庄辛论幸臣《战国策》(669)

苏秦约从散横《战国策》(672)

小取(节选)《墨子》(674)

齐桓晉文之事《孟子》(675)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681)

湘夫人屈原(683)

燕王徵巧术人《韩非子》(685)

猛狗与社鼠《韩非子》(686)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春秋》(688)

玉不琢不成器《礼记》(690)

九方皋相马《列子》(691)

治安策(节选)贾谊(693)

赵世家(节选)《史记》(700)

孔子世家(节选)《史记》(703)

田单列传(节选)《史记》(707)

淮阴侯列传(节选)《史记》(711)

《货殖列传序》《史记》(716)

曲突徙薪刘向(719)

朱云传(节选)《汉书》(720)

艺文志(节选)《汉书》(724)

陌上桑《乐府诗集》(727)

东门行《乐府诗集》(728)

白头吟《乐府诗集》(72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730)

邓艾口吃《世说新语》(731)

王蓝田性急《世说新语》(732)

恨赋江淹(733)

愚人食盐喻《百喻经》(734)

山居秋暝王维(735)

兵车行杜甫(73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738)

忆江南白居易(741)

喜雨亭记苏轼(741)

插秧歌杨万里(743)

摸鱼儿辛弃疾(744)

熟读深思《朱子语类》(745)

死人移屍《元典章》(747)

朴通事(节选)(748)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节选)关汉卿(752)

满井遊记袁宏道(753)

居业录(节选)胡居仁(755)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