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
ISBN: | 7-5607-2212-1/I.183 |
条码: | |
作者: |
高旭东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16.00
折扣价:¥14.40
折扣:0.90
节省了1.6元
|
字数: |
193千字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A2212A1 |
每包册数: |
20
|
出版日期: |
2001-04-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内容有:伦理的道德的革命、从文化革命到文学革命、审美的与艺术的革命、中国文学传统对五四文学的影响与制约、新文学传统的变异与当代反思。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本书小引 秦汉以来,中国文学内部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次是在明代中叶。然而,这两次变革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冲击并不大,都未能动摇儒道互补的文学传统的整体结构。明代中叶具有近代色彩的独抒性灵的文学运动,不仅自身还借助于传统的语法规则,而且也很快被清代复古文学的洪流所淹没。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造就了“文的自觉”,但是,整个文坛只不过偏离了儒家的文学路线,而更倾向于道家罢了,而且这种偏离也很快遭到了唐人如陈子昂、白居易等人的抨击。因此,这两次文学变革都称不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革命。 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文学传统”这一概念。“文学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学”或“古代文学”,虽然有时候人们经常将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而且它们也的确有意义的重合之处,但是,倘若仔细分辨,还是可以发现其细微的差异。“传统文学”可以理解成“传统时代的文学”,而这一理解与“古代文学”的含义是一致的“文学传统”则指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历时的承继和发展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期是在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学与《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学,分别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两个源头。汉代以后,中原文学与楚文学日趋融合,汉赋就是二者融汇的结果。不过,《楚辞》虽有丰富的想象力,却受儒家影响甚深,并不具有出世色彩。因此,真正为中国文学传统构成实质性的感性内容的,是儒、道二家。它们有时会统一于一位文人身上,有时又彼此分离。就唐诗而言,陈子昂虽然对六朝偏道的文风不满,而有儒者之文气,但他面对自然或者在现世受挫之时,又表现出浓重的道家意识。儒、道的分离在杜甫、李白身上表现得很典型。杜甫偏于儒家,人称“诗圣”;李白偏于道家(甚至道教).人称“诗仙”。儒家的诗学形成较早,《礼记·乐记》、《苟子·乐论》与《毛诗序》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系统。道家的诗学形成较晚,在六朝时才蔚然成风,而到刘来以后,儒家文人在诗论中也表现出浓重的道家意识。在著名的《文心雕龙》中,儒、释、道三家的意识都有所表现。儒家一派的文学偏于伦理,将美与善混淆,关心国事民情,形成了一种感时忧国的传统;道家一派的文学偏于个人的解脱,在自然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蝉蜕蝶化中解脱人生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飘然出世的文学传统。而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侧重于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诗传统。 五四文学之所以不同于魏晋南北朝与明代中叶的文学变革,就在于它以对儒道彻底扫荡的姿态,发起了一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革命。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无论是儒家文学,还是道家文学,都成了批判的对象,成了应该打倒的“贵族文学”与‘“山林文学”(陈独秀〕,成了不敢正视现实的“瞒和骗”的文学(鲁迅),成了“非人的文学”——“兽道文学”与“鬼道文学”(周作人)……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到钱玄同则成了要废除汉文的倡议,因为中国的“贵族文学”与“山林文学”、“兽道文学”与“鬼道文学”,其存在的家园正是汉文。这么一场大规模地扫荡中国文学传统的叛逆运动,除了以“革命”二字加以形容;别无他词。而这场文学革命尽管是从偏重于语言形式的白话文运动开始的,但其目的却是服务于伦理道德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