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当代文学批评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当代文学批评学
ISBN:7-5607-2219-9/I.187 条码:
作者: 凌晨光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16.80  折扣价:¥15.12
折扣:0.90 节省了1.68元
字数: 269千字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A2219A1 每包册数: 13
出版日期: 2001-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批评理论、批评模式两篇内容。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书  评:
自由自在的文论

许丙泉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令读者爱不释手,反复回味,对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在无意识中指导着读者的行为,对文学活动的理论认识同文学创作欣赏一样源远流长,当代西方文论流派纷呈,新见迭出,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批评理论。但也有人对此有目不暇接之感,甚至有人耸人听闻地堤出了中国文论的“失语症’问题。普通读者更是在眼花缭乱之际又增添了一分惶恐。然而所有文论思想都有它产生的依据,有它发展演化的过程,也有它低落过时的原因。山东大学文学院凌晨光先生在他所著的《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中以自己多年的不懈研究,从学科理论的高度,高屋建瓴,对文学界批评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流派进行了系统全面而又深刻细致的论述。拜读完之后让读者在不经意之中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批评理论,下编是批评模式。上编从人类的交流活动人手,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交流,指出交流是“人类最广泛、最重要和最复杂的行为之一”。此语切中肯綮,为文学批评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充分表明了批评的社会性质。对于文学的认识,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不同的文论家对同一作品的观点会大相径庭,这些都令一般的读者难以理解,产生迷惑。但当把这些观点放在不同的社会交流语境中,便让人觉得它们自有其道理。这样也开阔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对文学批评的认识:文学批评不仅是词句的赏析,不仅是意义的揭示,不仅是价值的判断,应把文学批评放在人类的交流这一广阔而坚实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丰富的人类文化也蕴含着文学批评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有了这样高瞻远瞩的理论视野,对于文学批评便有了整体的理解把握,对于批评理论的展开便会有条不紊、左右逢源,同时对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也能尽览无余,进行全面详细的论述。在上编的批评理论中作者从文学交流与文学批评谈起,到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定位,文学批评的程序与功能,最后是文学批评的主体。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内容丰富翔实,又严密有序,娓娓道来。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从上面内容的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根据文学批评学的学科特点,科学地采用了系统论的方法,使文学批评学理论的展开自然有序。在本书中系统论的方法使读者认识到了文学理论在人类交流这个大系统中的位置,认识到了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同时又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照应中明确了文学批评学的特性。综合与分析相得益彰,读者的思维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又有对具体特征的细致入微的关注。正确的方法在内容的论述中体现,内容的论述又渗透着方法的推演,二者的结合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把握已超越了理论本身,站在了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这样的论述过程本身便是科学思想的结晶,有着迷人的魅力。批评家是文学批评的主体,读者也都希望自己能有批评家的一双慧眼,所以对有关批评家的理论很感兴趣,本书对此也有所偏重。对于读者设身处地地理解文学批评活动,对于指导读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有很大帮助。

下编是批评模式。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使作者对各种批评模式非常熟悉,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上编批评理论中对文学交流“作为一般人类交流的特殊表现形式,文学交流丰富和强化了人类的交流能力”这一认识出发,下编将众多的批评模式分为文学与社会现实、文学与作者、文学与文本、文学与读者四个部分,便于对众多批评模式的整体把握,也是对上编批评理论的承接和深化。当代西方文论内容庞杂,多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关联,有的偏于哲学的玄思,有的着重于心理的反应,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文学,有的专注于语言文学的研究等等。要把这些文论思想理解透彻须得花很大力气,然而作者举重若轻,论述深入浅出,言其要领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思想各异相互论争的不同文论流派之间,作者看到它们之间相通或互补的方面,它们之所以产生的相同或相异的历史背景,从而在这众声的繁杂喧闹下面找到了它们之间暗藏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使读者对各文论有了历史的本质的认识。在对某一批评模式的论述中常常有点睛之笔对文论做出评价,指陈其利弊,使读者超越它的思维模式的约束,从理论的更高处来认识把握它。如结构主义在揭示具体作品的独特意义方面“变得玄虚而枯燥,缺乏魅力”,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丰富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内涵,深化了人们对文艺基本问题的认识”,但“在浓重的学术气息的背后显露了这种批评与人类实践的疏离,显示了实践上的倒退”。为了加强论证的力量,作者旁征博引,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如在论述现象学文论日内瓦学派时引用郭宏安《<批评意识>述要》中的话:“日内瓦学派的批评要求于批评的是:始则泯灭自我,澄怀静虑,终则主客相融,浑然—体,而贯穿始终的是批评主体和创造主体的意识的遇合。”这样的论语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那么熟悉亲切,同时又非常切合日内瓦学派批评的要义,使读者的内心深处与之产生了沟通。

由于对当代文学批评学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独到的见解,作者的论述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显出雍容大度的大家风范。这体现在本书章节的合理安排,也体现在行云流水般的论述语言中。理论文章有时不免显得枯燥无味,深奥难懂,但《当代文学批评学》的语言条理清晰,表达精准,而且在娓娓道来之中富有节奏,充满情趣。或在深邃抽象的哲学辨析之中插入一个具体生动的比喻,或在严谨周密的理论阐述中讲一则轻松又有意味的小笑话,一张—弛互相映衬,又舒缓自如富有波澜。把理论文章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可见作者在文论研究方面的高深造诣,以及对为我所有、力求创新的理论自由境界的追求。读这部著作,仿佛读者也受到了这种风范魅力的感染,对当代西方文论没有丝毫外来的陌生感,而是觉得眼前被照亮了一个惭的理论领域,在智者的引导下发现了—处处文学批评思想的果实,并占为己有为我所用,成为自身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了如此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会不由得“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又怎能有“失语症’的惶惑呢?我想只有那些不求甚解的人才会有“彼来俘我”的感觉,在千富的西方文论前手足无措,自己先乱了阵脚了。当然,“失语症”的提出也从—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论的某些不足,或忽视中国传统文论的继承与发扬,在古文论的“气韵”与“滋味”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难以推陈出新;或舍本逐末追求标新立异而忽视了吸收创新,只一味地盲目跟随国外文论的变化。有中国自己声音的文论建设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需要洋为中用海纳百川的胸襟,也需要敏锐独到的眼光和严谨深刻的理论思维。

摘自《新闻出版导刊》2002-7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