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法律语言的运作—德国视角(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法律语言的运作—德国视角(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ISBN:978-7-5620-4270-9 条码:
作者: 〔德〕汉尼斯·科尼夫卡 著 程乐 吕加 译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28.00  折扣价:¥25.20
折扣:0.90 节省了2.8元
字数: 270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326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2-05-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著名普通和应用语言学家汉尼斯•科尼夫卡(Hannes Kniffka)教授的作品的中译本。该书由科尼夫卡教授过去35年来参与法律语言学实践工作所发表的论文、会议发言等组成,汇集了他在此领域中积累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对德国法律语言学实践的历史阐述、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
本书体例清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引用和实例分析,能够使读者更直观地体悟和挖掘法律语言的实践价值;同时,其注重展开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的交流,为法律语言研习者提供了更新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解德国法律语言研究的门窗、开拓了研究法律语言的思维并推动了学术交流的前进。

作者简介:
汉尼斯· 科尼夫卡 德国波恩大学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教授。曾发表多篇有关社会语言学、“文化对比”和人类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法律浯言学等方面的文章,著有《对比语言学》(1995年)、主编《法律语言学的近期发展》(1996年)。

章节目录:
法律与语言:交汇处(代总序)/Ⅰ
译者序/Ⅳ
序 言/Ⅶ
致谢/Ⅹ
导论/1
德国语言专家证言在法庭内外的应用/4
德国司法语境下语言专家证言的变化范围/10
章节综述及论文来源/16

第一部分 法律语言学的跨学科地位

第一章 法律语言学的“亲属”及“邻居”——跨学科视角/29
1.1 简 介/29
1.2 跨学科性:观点与基本原理/32
1.3 法律语音学和法律语言学的结构异同/41

第二部分 德国法律语言学的早期研究

第二章 语言学家作为德国法庭上的专家证人——以1970年代为视角/55
2.1 引 言/55
2.2 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56
2.3 “法律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地位及语言专家意见的总体目标/57
2.4 案件A:分析文本含义/58
2.5 案例B:对原信息的出版更正或重述?/6l
2.6 案例c:已出版文章的作者争议/62
2.7 案例D:有关工作委员会会议记录真实性的争议/63
2.8 案例E:伪造的公司文件/64
2.9 法律语言专家意见在判定作者归属时的一些方法特点/66
2.10 案例I/67
2.1l 案例Ⅱ/68

第三章 法律语言的现状和任务——作者分析/76
3.1 简介/76
3.2 论题1:语言学中的“个人习语”/77
3.3 论题2:“法律语言学”这一术语/78
3.4 论题3:法律语言学作为一门辅助性学科/78
3.5 论题4:“特征”作为语言学术语/79
3.6 论题5:作者分析的方法/82
3.7 论题6:理论思考的需求/83
3.8 论题7:法律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84
3.9 论题8:法律语言学的次领域/85
3.10 论题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85
3.11 论题10:社会语言学框架内的法律语言学匿名作者分析/86
3.12 论题11:特定说话者行为的动态材料/87
3.13 论题12:语言学中的“区别诊断”/89
3.14 论题13:跨学科视角/90
3.15 论题14:对研究与案例的文献编集/91

第四章 作为语言行为材料的“口令”/93
4.1 简 介/93
4.2 概念的起源和历史/96
4.3 口令的描述性特征/97
4.4 口令显著的结构特征/99
4.5 口令的有效定义和发生领域/lll
4.6 总 结/117

第三部分 德国法律语言学的后续研究

第五章 德国:文字诽谤、语言学家和诉讼/121
5.1 引 言/121
5.2 德国侮辱诽谤法/124
5.3 侮辱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基本数据统计/127
5.4 德国诽谤法律之间的差异/130
5.5 一个典型侮辱案例:现代德语中的“情人”一词/133
5.6 争论点/140
5.7 法官与语言学家需相互学习的地方/143
5.8 语言学家专家意见在法庭内外的作用/149
5.9 展望和未来的任务/151
5.10 附录Ⅰ:实践评论/153
5.1l 附录Ⅱ:一份语言专家意见原文/154

第六章 对作者和书写/打字者的一种尝试性分类/159
6.1 简介/159
6.2 变化层面/160
6.3 对罪证文本作者和书写者的特征以及变化的尝试性分类/162
6.4 文本类型的应用语言学分类和刑法学分类之间的关系/175

第七章 法律语言学作者归属中拼写材料的体系及证明潜势/179
7.1 简介/179
7.2 拼写行为材料和匿名作者分析/18l
7.3 匿名作者分析中书面语言行为材料的状况及其功能/187
7.4 对法律语言作者归属中不明确的拼写材料的描述/198
7.5 总 结/206

第八章 法律语言作者分析中的拼写材料/208
8.1 简 介/208
8.2 真实匿名信中的拼写材料/210
8.3 拼写行为连续体以及“特质系数”对方法论的影响/226
8.4 语言学和拼写特征在特定类型文本中的分布和局限性/245
8.5 总 结/253

第四部分 展望以及未来的任务

第九章 语言和法律:一些需求/257
9.1 简 介/257
9.2 语言学家和法学家:自身以及相互的误解/261
9.3 司法互动中的问题:“职业技巧”/274
9.4 语言学基础研究和跨学科方案的固有缺陷/278
9.5 总 结/287

第十章 展望/288

参考书目/296
作者索引/310
德文关键词索引/313
英文关键词索引/316

精彩片段:

序 言



法律语言学,汉尼斯·科尼夫卡(Hannes Kniffka)将其准确描述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世界多国发展迅速。尽管国际法律语言学协会已建立十多年,但其组织的会议以及发行的出版物均使用英语。这不仅使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在学习中受到诸多限制,也使得会讲英语的人在研究不同法律体系、文化以及语境中法律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时困难重重。跟踪国际层面的同步发展向来就是件难事,法律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发展态势得不到全面的认识也不足为奇。尽管本书并未宣称专门记录法律语言学在德国的发展史,但它可以为那些不谙德国语言以及语境的人们开启一扇重要的大门,帮助他们对比和研究科尼夫卡,这位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一直孜孜不倦研究法律语言学的德国学者的早期作品以及近作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

法律体系大多都有相似相通处,但是对于不同司法体系中的从业人员来讲,即便是极细小的差异也会引起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举例来说,诽谤在一些国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民事侵权,但在德国诽谤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犯罪,它被规定于德国刑法典中。美国和德国法庭上对专家证人的运用也截然不同。在德国,专家证人大多是由法庭要求或传唤,而在美国,专家证人则通常由当事双方聘请。如果德国的专家证人程序可以运用到美国法庭,就可以有效减少那些认为专家证人是聘请方的“雇用枪手”而提起的控诉。在美国的民事案件中,开庭之前对立双方一般都能得到从专家证人处采集到的证言,然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这种形式却鲜有所闻。在刑事案件中,法律执行中的技术和策略会导致律师使用不同的语言分析策略。比如在美国,有大量的案件会使用警察以及和案件相关的证人共同录制的音频和视频录像,以此来获取犯罪现场的证据。但在其他国家,很少会采用这种法律实践。即使是相同的法律术语在不同的国家意思也不尽相同。“作证”这一表述在美国通常意味着在法庭上提供口头证词,但是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作证”指的是提供一份法官或者律师要求的书面报告。以上所有这些差异,以及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过程中对法律语言学家定位的差异,我们都应当充分加以考虑,这将有利于法律语言学者更有效地跨越语言和法律体系的界限而开展交流。更多地彼此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相互沟通。《法律语言的运作:德国视角》这本书正致力于这一目标。

这本书所反映的是法律语言学家在德国的情形。正如作者所指,该书主要识别一些匿名文件的作者、分析语言以判定是否有诽谤发生,以及帮助解决商标侵权案件。这些年来,本书作者已经处理过很多类似的案件,积累了大量可以与英语国家的语言学家们分享的知识和经验。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宝贵且急需的信息。

真正的法律语言学家,正如科尼夫卡以及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反复强调的,应该具备语言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文本语言学、拼写、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就不能被称做真正的语言学专家证人;会说一门语言绝不表示能够合理地分析运用该语言。本书也收录了一些具备很少甚至毫无语言学背景的专家被邀请提供有关语言应用见解的案例。如本书作者所指,正是这种确实发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各国的语言学家们还没有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到位,语言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还没有为律师、法官以及大众所知晓。本书向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重大跨越。

由于科尼夫卡参与过很多涉及作者识别的案件,因此这一主题贯穿着全书始终。有所不同的是,他试着将自己对书面材料的语言学分析与法律语音学分析,以及其他专家的笔迹/打印文本分析有机结合。书中所提到的许多案件都应用了这三门学科来共同分析书面和口头材料。通过将各学科的分析结果联系融合,证据的证明潜势被极大地增强和扩展了。由此科尼夫卡也向我们证明了,法律语言学家发展一套经验研究的探索性的分类法是多么重要。

法律语言学并非建构在虚空的理论基础上。它以健全的语言学理论作为出发点,但它也需要与其他相邻学科进行合作,比如社会学、犯罪学、心理学、法学和统计学。本书赞成将跨学科的合作作为法律语言学工作的中心,对于未来的研究以及刑事和民事案件中所运用的语言分析,作者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范例。同时,科尼夫卡也强烈主张该领域内的相关学科代表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最后,本书进一步指出,法律语言学这一学科的潜在贡献已经被法学专业和相关领域的人士逐渐知晓和认同,就这一点而言,语言学家们已经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法律语言的运作:德国视角》这部作品,正是创造这一成就的功臣之一。







罗格·w.舒爱(Roger w.Shuy)

特聘荣誉语言学研究员

美国乔治敦大学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