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造未来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科技创造未来
|
ISBN: | 7-81045-951-1/N.3 |
条码: | |
作者: |
徐冠华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0 |
定价: |
¥58.00
折扣价:¥48.14
折扣:0.83
节省了9.86元
|
字数: |
230千字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2-05-01 |
|
内容简介: |
我们已走进21世纪的大门。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在我们身后。我们面前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海洋。 过去,理性的力量使人类走出了神秘的阴影,认识并利用了物质文化、能量转换和信息控制,以科学和技术推动了文明的不断跃升。我们释放了原子中蕴藏的巨大能量,我们登上了先人们久已渴望亲临的月球,我们发明了便于处理各种信息的电脑,我们发现了控制生命活动的基因…… 未来,人类的创造力将揭露更多的天机,科学和技术将开拓新的文明,人们将不再为资源短缺而不安,信息、的运动速度也将把一切都变为短暂。我们将寻找人类的祖籍,我们将一一方找;心灵的居所,我们将寻觅地外生命的摇篮,我们将登陆火星并移民太空,我们将走向宇宙诞生的圣地…… “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中转站,我们面对“时空宝鉴”遥望未来,将会见到一个梦不到的全新世界。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物质 第二章 宇宙 第三章 地球 第四章 生命 第五章 人体与健康 第六章 人脑、思维与人工智能 第七章 资源与环境 第八章 工业与农业技术 第九章 信息技术 第十章 高技术 第十一章 大统一之旅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一本书的容量有多大?
出塞翁
先哲说:文以载道。那么集腋成裘,聚文为书,其容量有多大?在信息化的时代,在人们特别关注“信息含量”的时候,提这个问题可能不是没有道理,至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读到由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亲任主编、董光壁先生任执行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创造未来》一书,不由眼前发亮。这是一本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同题书,是在科技的现代图景中向普通读者展示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呼唤和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著作。那么这本书的容量有多大?这可能要分几个方面才能说清楚。
首先,这本书巧妙地将科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结合在一起。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为骨架,以科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介绍了关键性科学观念和主要科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它向读者展现科学的整体,让读者了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完善过程。这样,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不再是一个突兀的既成的理论大厦,而是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而得出的辉煌成果。让科学走向公众,更容易让公众理解科学。这种合纵连横、钩沉揽胜的写作方式所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大?
其次,毋庸讳言,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本身的复杂化,使得很多人,尤其是非专业的普通读者,对理解现代科学知识产生了畏难情绪,往往觉得无从起始,把握不住现代科学的关键概念和主要理论。而这本书本着让公众理解科学的主旨,把现代科学知识的复杂体系,按对象领域分解为一些相对独立的部分,从公众身边的事情说开去,从人们经常接触、又常常是熟视无睹的现象入手,让读者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接受现代科学知识。这种匠心独运,掰开揉碎的叙述方式,又包含着作者多少心血?
第三,人们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对科学太偏爱了,对科学的完美太钟情了,以至于不知不觉中为尊者讳,把科学史上一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内容遮蔽起来,使人产生那些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先知先觉的圣人的错觉。这样,就拉大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使普通人在景仰科学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留在了科学的“彼岸”,觉得自己可能与科学无缘了。而这本书通过历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其实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科学也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科学史上被证明为错误的观念、被观察和实验所否定的理论何止一个两个,也唯其如此,人们才应该更爱科学,更尊重科学。拂去人们无意中加在科学之上的光晕,还科学以本色。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包含的信息量又如何计量?
第四,这本书不仅把科学还原为历史性的发展进化的知识体系,还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向人们介绍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把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科学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意识,用科学的精神来对待科学和世界。这样可能比单纯地宣讲科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理解科学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现代科学的具体知识,而恰恰在于对科学精神的领悟和对科学方法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变成公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常常说要尊重科学,那么我们要“尊重”的是什么?是具体的科学理论吗?科学理论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有些还可能会在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我们更应该尊重的是科学精神。只有把握了科学精神,才能把握科学的精髓!精神的含量又该如何以信息量来度量?
第五,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态度也是矛盾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认识自然、变革自然的活动安上的风火轮,插上了高飞翅,给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在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忧心忡忡,这到底是谁之过?不仅普通公众对此感到迷惘,就是一些科学家也在困惑,参加曼哈顿工程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们不是有很多人后悔了吗?这本书中没有粉饰科学技术滥用的后果,对于科学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客观的介绍,但同时它也告诉人们,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需要公众的理解和配合。而对科学的无端指责,不仅是无知的,也是无益的。你说它告诉你的道理有多少?
第六,这本书是一本设计、印制精美,图文并茂的书,其中收录了科学史上很多珍贵的照片和多种示意图。这种形象、直观的叙述方式,涵盖了多少信息量?不管怎么说,图片给读者,尤其是普通读者所带来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不然为什么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呢?遥想当年,就是一本小说,还要精心地配上几幅插图,可有一段时间,图与书好像分家了。现在又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复归,这是值得赞誉的。
第七,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科学家可是有血有肉的人,能够聆听科学家的报告,可能不比听“四大天王”(顺便说一句,有一位码字师傅将其列入“四大俗”之一)容易吧。那么请看书眉,那些从科学家的著作和演讲中摘引出来的睿智警世的科学格言,使读者仿佛在直接聆听科学家谈他们的工作,谈他们的理想,谈他们的体会,这不是也让人受益匪浅吗?可能是我过于乐观了,或者过于理想化了,如果我们社会中能出现一批对科学家的“追星族”那岂不是科学之幸、民族之幸?
看来,一本书的容量有多大,只能依阅读者个人对书中信息的接收和提取情况而异了。编著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从一个方面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其良苦用心是无可怀疑的,我惟一担心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愿这类书再多些!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6.12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