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Helen Keller)自幼失明,却仍能敏锐地感知周围种种美好的事物。而她周围的明眼人却往往对这一切都司空见惯。于是她感叹道:“Seeing people do not see.”(看得见东西的人却视而不见。)凯勒就视觉而发的这一感慨用在听力方面也很贴切。绝大部分读者都耳聪目明,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学英语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不乏聆听用英语讲话的机会,但是其中的妙语佳句您又能听懂多少呢?即使能够听懂基本词句的人,又何尝不想对讲话者的思路、观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让自己的听力理解更上一层楼呢? 针对读者的这种需要,本书为您系统地介绍一套攻克英语听力关的方法。笔者根据篇幅长短、信息量大小,从词汇、短语到句子、对话,再到长篇讲话,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英语听力理解的各种技巧。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有一句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把这一战略思想应用在外语学习上,“彼”就是外语,“己”就是母语。据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考察和分析,一般人学外语之所以常常听不懂,主要是因为母语的语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使他们难以分辨外语的语音。笔者妻子的名字中间有一个音是汉语拼音中的X,在美国时和友人交往,他们总是听不清X这个音。由于英语中没有这个音,他们便问:“这个音是不是读成[]?”“是不是读成[s]?”等等。中国人学英语时也不免用母语中的音代替外语中自己不熟悉的音。这种弊病必须予以克服。 在外语学习中,不仅要从语音、语调上“知彼知己”,还要从文化上“知彼知己”。笔者在华盛顿大学时,到一位中国同胞家造访。当时电视上正报道某个国家骚乱的情况。电视台的记者说:“The rebels attacked the tanks with Molotov cocktails.”(反叛者用燃烧瓶攻击坦克)。由于这位同胞的妻子刚从国内来探亲,不通英文,他便翻译道:“他们攻击那些老式俄国坦克。”大概因为他听到“莫洛托夫”这个俄国姓氏,便以为电视画面出现的是俄国坦克。其实Molotov cocktail这个短语虽然起源于俄国,却不是坦克,而是一种用来攻击坦克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出动大批坦克,企图用“闪击战”摧毁俄罗斯。俄国军民奋起抵抗,但苦于缺少反坦克武器,于是他们发明了燃烧瓶这种武器。这种武器简便易制,其威力却令德国法西斯丧胆。由于莫洛托夫当时任苏联外交部长,是一位精明强干,令谈判对手望而生畏的外交家。于是这种武器便得了“莫洛托夫鸡尾酒”这样一个雅号。这位中国同胞如果了解这段史实,就不至于张冠李戴,把本来是攻击者使用的武器给安到了被攻击的坦克头上。可见要有效地提高外语听力水平,就必须“知彼知己”,了解各国文化,才能“百战不殆”。 为了帮助读者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书所介绍的策略,尽早攻克英语听力关,我们从各类英文原著里酌情遴选了一些句子、对话和长篇讲话作为练习,以便读者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如。本书最后附有练习答案,以供读者在独立做完练习以后进行参阅或者自我考核。 本书不仅可以用作大学公共课英语辅助教材,也适合大学英语专业各年级学生使用;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小学英语教师以及具有一定英语阅读能力的其他各行各业的英语学习者,它更是一本必备的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