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与翻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文化学与翻译
|
ISBN: | 978-7-5628-3407-6 |
条码: | |
作者: |
周志培陈运香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5.00
折扣价:¥40.50
折扣:0.90
节省了4.5元
|
字数: |
712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2-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文化学视角来分析英汉翻译,阐明翻译是通过转换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来传递意义、移植文化的交流活动。转换语言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其初始目的是传递意义,其最终目的是移植文化。因此本书重点从语言、意义和文化三个方面,剖析英汉—汉英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提供较好的处理方法。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 录
第1章导论
1.1质疑“文化转换”和“文化翻译”
1.2何为翻译,为何翻译
1.3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
1.4文本的宏观文化(大文化)与微观文化(小文化)
1.5界定“文化转换”与“文化翻译”
1.6文化移植与文化翻译
1.7小结
第2章语文学时期的意义理论
2.1概述
2.2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意义研究
2.3古印度语文学的意义研究
2.4古代中国的意义研究
2.5欧洲中世纪的语义研究
2.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义研究
2.718世纪英国普遍语法的语义理论
2.8欧洲19世纪历史比较时期的意义研究
2.9欧洲青年语法学派的意义研究
2.10小结
第3章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
3.1概述
3.2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
3.2.1指称论
3.2.2 观念论
3.2.3 使用论
3.2.4 言语行为论
第4章语言学意义理论
4.1概述
4.2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4.2.1 语言与言语
4.2.2 记号、能指、所指
4.2.3 结构主义三学派有关意义的论述
4.3功能语言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4.4语义学
4.4.1 概述
4.4.2 二元论与三元论
4.4.3 词、意义、概念
4.4.4 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
4.4.5 义素与语义场
4.5语用学
4.5.1 语义学意义与语用学意义
4.5.2 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的核心
4.5.2.1 规约与规则
4.5.2.2 功能与语言间接性
4.5.2.3 前提
4.5.2.4 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第5章文化学意义理论
5.1文化的起源于文化的定义
5.1.1文化起源三标志
5.1.2 文化的定义
5.1.2.1 进化论文化人类学的定义
5.1.2.2 人类文化功能学的定义
5.1.2.3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定义
5.1.2.4 符号文化学派的定义
5.1.2.5 文化定义的两个模式
5.1.2.6 中国学者的定义
5.2文化的结构
5.2.1 概述
5.2.2 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5.2.2.1 物质文化
5.2.2.2 制度文化
5.2.2.3 精神文化
5.2.3 精神文化——文化统一体的核心
5.2.4 主流文化、亚文化、群体文化
5.3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5.3.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5.3.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3.3 语言是文化的模具
5.4文化学
5.5文化符号学
5.5.1 记号以及符号学思想的发展
5.5.2 语言符号学——普通符号学——文化符号学
5.5.3 文化人类学——文化学——文化符号学
5.5.4 卡西尔: 文化哲学——文化符号学
5.6符号与文化意义
5.6.1.符号——文化存在的方式
5.6.2 象征与文化
5.6.3 符号的意义特征
5.6.3.1 解释性与模糊性
5.6.3.2 “空框结构”与意义引申
5.6.4 文学(艺术)符号的意义特征
5.6.4.1 超时空性
5.6.4.2 主体性
5.6.4.3 独特性
5.6.4.4 解读创造性
5.6.4.5 增附性
5.7文本意义理论
5.7.1 概述
5.7.2 塔图学派文本理论
5.7.3 文学文本意义的特征
5.7.3.1 双重性
5.7.3.2 生产性
5.7.3.3 动态性
第6章语言的文化视界
6.1概述
6.2维柯——语言文化视界的开启者
6.2.1 维柯新科学——从语言中认识历史
6.2.2 共性与个性
6.2.3 诗性语言与隐喻
6.3古典洪堡特主义—新洪堡特主义
6.3.1 语言与言语
6.3.2 语言内隐形式和语言世界观
6.4魏斯格贝尔:语言中间世界——语言世界图
6.5萨丕尔: 语言的内面是思维模式,语言是文化模型
6.6沃尔夫——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6.7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
第7章语言与文化的交叉学科
7.1概述
7.2跨文化交际理论
7.2.1 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7.2.2 跨文化交际的必需条件和根本条件
7.2.3 母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意识
7.2.4 对话式跨文化交际
7.2.5 符号、编码和代码系统
7.3文化语言学
7.4语言国情学——国俗语义学
第8章微观文化(小文化)
8.1概述
8.2文化三层次与语言结构三层次
8.3语构文化
8.3.1 汉英精神文化比较
8.3.1.1 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
8.3.1.2 直觉体悟的具象思维与逻辑分析的抽象思维
8.3.1.3 二元补衬与二元对立
8.3.1.4 写意(神似)与写实(形似)
8.3.1.5 中和与冲突
8.3.1.6 散点视与焦点视
8.3.2 与精神文化相观照的汉英语言的结构特征
8.3.2.1 意合——以意役法,形合——以意从法
8.3.2.2 线性流动平面铺陈与核心扩散立体架构
8.3.2.3 对应结构与中心结构
8.3.2.4 意象与抽象
8.3.2.5 圆式与直式
8.4语义文化
8.4.1 概述
8.4.2 概念与意义
8.4.3 “概念”中的微观文化与“意义”中的微观文化
8.4.3.1 概念本身蕴涵的微观文化
8.4.3.2 概念在语义场中蕴涵的微观文化
8.4.3.3 历史与时代赋予词汇概念的社会文化内涵
8.4.4 “意义”中的微观文化
8.4.4.1 文化象征义
8.4.4.2 文化比喻义
8.4.4.3 文化引申义
8.4.4.4 文化价值观意义
8.4.5 文化独特词
8.4.6 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的文化惯约义
8.4.6.1 比喻理据
8.4.6.2 索引理据
8.5语用文化
8.5.1 差别格局取向与平等格局取向
8.5.2 中西语用文化比较
8.5.2.1 卑己尊人——谦称与敬称
8.5.2.2 称呼语
8.5.2.3 面子与礼貌
8.5.2.4 道歉
8.5.2.5 招呼语与问候话题
8.5.2.6 回应方略
8.5.2.7 小结
第9章英汉语数字文化意义的比较
9.1概述
9.2数字与哲学思想
9.2.1 老子的数字观
9.2.2 毕达哥拉斯的数字观
9.3数字与世界观
9.3.1 数字中的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9.3.2 数字中的奇数与偶数
9.4数字与宗教信仰
9.4.1 数字与基督教
9.4.2 数字与道教
9.4.3 数字与佛教
9.5数字内涵与谐音联想
9.6数字的模糊意义
9.6.1 单个数字表达的模糊意义
9.6.2 组合数字的模糊意义
9.6.3 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方法
9.7数字与修辞
9.7.1数字与隐喻
9.7.2数字与夸张
9.7.3数字与转喻
9.7.4数字与委婉语
9.7.5数字与对偶
第10章翻译研究理论范式
10.1概述
10.2翻译研究的语文学范式
10.3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
10.4翻译研究的文艺学范式
10.5翻译研究的阐释学范式
10.6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范式
10.6.1 多元系统理论
10.6.2 描写翻译学与常规理论
10.6.3 目的论
10.6.4 折射、重写与操控理论10.7翻译研究的解构主义范式
10.8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10.9小结
第11章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范式
11.1“文化转向”与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范式
11.2异与同
11.3“和而不同”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11.4异化与同化(归化)11.5语言转换,同化与异化
11.5.1 语言转换中的结构同化
11.5.2 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异化
11.6意义传递—妙传、差传与误传
11.6.1 妙传与差传
11.6.2 误传
11.7移植、融合与同化
11.7.1 文本宏观文化的移植
11.7.2 微观文化的移植和融合
11.7.3 微观文化的同化
11.7.4 时空错觉
11.8小结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第1章导论 1.1质疑“文化转换”和“文化翻译”文化能否翻译?翻译中文化能否转换?这是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的两个问题。在我国学者的翻译著作和文章中经常提到“文化转换”和“文化翻译”的问题。如(1)有的作者非常明确地说:“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p.3)“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ibid,p.10)。(2)为什么翻译是文化翻译,有的作者解释说: “译者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时必然在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p.319)(3)有的作者写了专著《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在(1)中,作者说,翻译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在(2)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的道理。本来想在(3)中找到文化翻译的明确定义,可是没找到。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还得从翻译的性质和翻译的目的讨论起。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