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非均衡发展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非均衡发展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研究
ISBN:978-7-5628-3402-1 条码:
作者: 程毅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49.00  折扣价:¥44.10
折扣:0.90 节省了4.9元
字数: 165千字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2-1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文力图对已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整理,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互动的研究视角出发,借鉴和整合有关学科理论,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置于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加以整体考量,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从纵横两条线清晰地勾勒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兴衰之道,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进行框架修正、模式调整以及机制优化。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1章导言
1.1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起
1.1.2研究意义
1.2基础理论与研究视角
1.2.1基础理论
1.2.2研究视角
1.3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1.3.1核心概念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1.4.1研究重点
1.4.2研究难点第2章文献综述
2.1研究成果量化分析
2.2主要议题研究综述
2.2.1宏观制度设计研究
2.2.2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2.2.3国外的主要模式
2.3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缺失
第3章兴盛与衰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轨迹
3.1人民公社时期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盛
3.1.1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非均衡发展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研究
3.1.2人民公社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兴盛的体制基础
3.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功能
3.2.1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征
3.2.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功能
3.3家庭经营时期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
3.3.1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与人民公社制度瓦解
3.3.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衰落的社会后果
第4章断裂与重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进程
4.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断裂过程4.1.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艰难恢复
4.1.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断裂代价
4.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构理路:制度框架与政策演化
4.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构的制度框架
4.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构的政策演化
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实践的基本经验及主要困境
4.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实践的基本经验
4.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实践的主要困境
第5章东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之个案——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
5.1东部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的一座特大城市
5.2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进程
5.3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现状
5.4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分析
5.4.1资金筹集
5.4.2分配补偿
5.4.3监督管理
5.5金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评价
第6章中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之个案——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6.1中部工业化快速推进与劳动力大量溢出的一座中型城市
6.2阜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进程
6.3阜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现状
6.4阜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分析
6.4.1资金筹集
6.4.2分配补偿
6.4.3监督管理
6.5阜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评价
第7章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之个案——以宁夏银川市为例
7.1西部工业化稳步推进与逐步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7.2银川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进程
7.3银川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现状
7.4银川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分析
7.4.1资金筹集
7.4.2分配补偿
7.4.3监督管理
7.5银川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评价
第8章结论与讨论:非均衡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8.1非均衡发展现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一性实践的矛盾
8.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一性设计
8.1.2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统一性问题
8.2“非均衡模式选择”:三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模式之比较
8.2.1三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模式之共同性
8.2.2三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模式之差异性
8.2.3三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模式之成就与问题
8.2.4比较视域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非均衡模式选择
8.3非均衡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8.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的政府责任及行为优化
8.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之运行机制创新
8.4进一步的探讨
附录1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附录2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附录3关于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第1章导言

1.1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起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在风险社会中人们健康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人们的医疗意识也逐渐增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称为“中国模式”、“以最少的投资获得了最大健康受益”。从世界工业化的历程来看,工业化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发展,为其提供原始资金积累;当工业化发展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形成工业支援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而推动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来看,它们也是一种良性互动并相互依存的关系: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要求城市化进程加速与之相适应。工业化、城市化促使现代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转型。当前,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中期推进阶段,农村社会结构也出现了重大转型,这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由分散化向集聚化发展,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城市化进程出现了较快增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农民的就业已经从传统的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并且农业收入在整个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因此,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享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把它们带入了一个更大的风险社会环境之中。在我国农村社会面临巨大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影响,传统农村社会正在不断地丧失主体性和预见性,从而导致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加,农村基层的风险社会正在迅速形成。尤其是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正面临着超越与城市公民同样的市场风险和生活风险。风险的集聚和扩散,使得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变得越来越脆弱。林辉煌,吴秋菊:《中国农村进入风险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2日。因此,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成为这一瓶颈的突破口,医疗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一环。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诸多变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亦经历着兴衰更替的循环怪圈。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经过试点并推行,已初步显示了制度的有效性。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均衡,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有扩大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放在我国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进程中解读,这就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笔者发现,在我国纵向历史和横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应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1.1.2研究意义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基本形式,是对农民实行医疗保障与卫生服务合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按照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社区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制度”。笔者认为,研究我国纵向历史和横向区域的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现实命题,对于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力图对现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整理,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变迁与重构)的研究视角出发,以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借鉴和整合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置于中国纵向历史和横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加以整体考量,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从纵横两条线清晰地勾勒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盛与衰落、断裂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进行框架修正、模式调整以及机制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于2008年底开始在全国推广,2010年已覆盖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区域。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笔者提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一定要因地制宜,政策制度要符合当地实际。本书的实证研究将认真总结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构的经验及其缺失,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