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ISBN:978-7-5628-3541-7 条码:
作者: 王 芳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1.20
折扣:0.90 节省了6.8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3-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教材将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广泛联系为主线,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环境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从社会历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伦理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转型期中国环境问题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之策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介绍,旨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动态发展的社会过程,帮助学生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环境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发展观,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社会事实与社会建构
第一章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含义/2
二、环境问题的历史与发展/10
三、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7
四、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新挑战/23
第二章 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27
一、环境问题社会建构论的产生/27
二、环境问题的一般社会建构过程/35
三、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机制/43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56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基本关系/56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发展/63
三、人口问题对中国资源环境的影响/74
第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问题/82
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82
二、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性/86
三、科学技术异化对环境的影响/97
第五章 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与环境问题/105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问题/105
二、经济全球化与环境问题/113
三、制度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20
第六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环境问题/131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31
二、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及其缘由/136
三、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主要表现/141
四、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代价/147
第三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 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156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56
二、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161
三、资源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166
第八章 环境问题与健康安全/173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73
二、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77
第九章 环境正义与社会公正/188
一、环境正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188
二、环境正义的原则与评估方法/195
三、转型期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表现/199
四、环境不公的社会影响与危害/206
第十章 气候变化问题与国家环境安全/214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与发展/214
二、中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及演变趋势/220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的影响/224
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231
第四部分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
第十一章 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240
一、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模式/240
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49
三、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56
第十二章 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262
一、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与内涵/262
二、环境意识: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前提/265
三、公众参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270
余论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78
一、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278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282
后记/288

精彩片段: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含义
(一)环境的含义
近几十年来,“环境”一词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并
且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从最一般的
意义上来说,环境是相对于主体(或中心事物)而言的客体(或外围事物)。环境
与其主体相互依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两者并无主客之分,只是为了叙说、思考
和研究的方便,才以某者为主体,某者为环境(钱易等,2000)。而主体一旦确定,
与它同等重要的环境也就随之确定。因此,准确把握环境的概念及其实质的前
提是对于主体的界定。
在不同的学科中,由于所关注的主体存在着差异,由此环境的含义也有所不
同。例如,在把生命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最早
的一门经典学科———生态学中,主体是指“生物”,相对于这一主体而言,其所指

的环境主要包含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如土壤、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和
水分等,后者则包括生物同种个体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和被捕
食、寄生与被寄生之间的关系等(李振基等,2000)。在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
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环境科学中,环境则是指以人类为主体
的外部世界。其中,外部世界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
事物;环境的主体———人类则包含不同层次或级别的组合,既有个体的人(这是
最基础的层次),也有全人类(这是最高层次),两者之间是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多
种多样的人群。个体层次上的环境称为生境或局地环境,全人类的环境是指全
球环境,两者之间,即局地环境和全球环境之间的部分称为区域环境。区域环境
又有多种多样的不同性质与规模的差异(林培英等,2002)。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