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第二版)(全国司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全国司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第二版)(全国司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司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ISBN: | 978-7-5620-4531-1 |
条码: | |
作者: |
叶群声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2-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00
折扣价:¥26.10
折扣:0.90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32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59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内容简介: |
随着《行政强制法》、《国家赔偿法》等重要法律的制定或修改,以及行政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本书对第一版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本次修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紧密结合法律职业教育的特点,力求准确、简要地阐明行政法律基本理论,融汇行政法律教学与科研的最新成果,做到行政法律理论知识传授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此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本书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冗长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语言文字力求简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全面性、体系性、实用性的特点。
|
作者简介: |
叶群声 男,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行政处罚法概论》(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新编全景式法学案例教材系列丛书《行政诉讼法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行政处罚与刑罚的适用衔接》(《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等。 徐明江 男,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党校副校长,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行政法教学研究会理事。著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法原理与实务》(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谢祥为 男,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著有:《法律原理与技术》(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行政救济法原理》(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国家追偿标准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等。 王泽庆 男,天津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著有:《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法原理与实务》(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诉讼法教程》(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吕学军 男,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著有:《中国宪法教程》(合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程序法学》(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相对人程序参与权利评析》(《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等。 徐艳群 女,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行政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著有:《公务员考试一本通》(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关于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等。 高洁如 女,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讲师。著有:《警察行政法学案例评析》(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警察执法监督及行政救济案例与理论分析》(合著,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设立专家证人制度的构想》(《政法学刊》2008年第2期)等。 杨 斌 男,山西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著有:《实用案例选编》(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知识产权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浅议行政合同》(《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专辑)等。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法概念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行政法主体 第一节 行政主体 第二节 公务员 第三节 行政相对人 第三章 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述 第二节 行政行为分类 第三节 行政行为效力 第四节 行政程序 第四章 抽象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立法 第二节 行政规定 第五章 具体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许可 第二节 行政处罚 第三节 行政强制 第六章 行政复议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第二节 行政复议范围 第三节 行政复议主体与管辖 第四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 第五节 行政复议程序 第七章 行政诉讼概述 第一节 行政诉讼概念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则 第三节 行政诉讼基本制度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 第八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 第九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 第二节 行政诉讼被告 第三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 第十章 行政诉讼证据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第三节 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证据的处理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审理 第一节 行政诉讼起诉和受理 第二节 第一审程序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 第四节 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裁判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第二节 行政诉讼判决 第三节 行政诉讼裁定 第四节 行政诉讼决定 第十三章 行政赔偿 第一节 行政赔偿概述 第二节 行政赔偿范围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第四节 行政赔偿程序 第五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
精彩片段: |
出版说明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以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1月,随着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各地成人政法院校纷纷开展高等法律职业教育。随后,全国大部分司法警官学校,或单独升格,或与司法学校、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法律类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一些普通本科院校、非法律类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开设高职法律类专业,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蓬勃兴起。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法律类专业作为一大独立的专业门类,正式确立了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05年12月,受教育部委托,司法部组建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12月,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经教育部调整为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指导并大力推进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 截至2007年11月,全国开设高职高专法律类专业的院校有400多所,2008年全国各类高校共上报目录内法律类专业点数达到700多个。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协调发展,原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10月,启动了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编写工作。该批教材积极响应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紧密联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重新设计相关学习情景、安排相应教学进程,突出培养学生一线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及相关职业技能,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特点。教材的编写力求吸收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新成果和一线实务部门工作新经验,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着力使本规划教材课程真正反映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趋势,成为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精品、示范教材。 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3年6月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 适用专业:法律文秘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法律文秘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行政法律的基本知识,具备行政法律的认知能力和一定的诉讼参与能力。它要以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基本知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法律文书课程的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法律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知识必修课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岗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构建所需理论知识的模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到相关单位实习和校内实训,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行政法律的认知能力和一定的诉讼参与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能掌握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能熟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本课程对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能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具备行政法律的认知能力和一定的诉讼参与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两部分。 知识要求:能掌握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熟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规定。 能力要求:具备识别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的能力,具备解决行政纠纷以及参与诉讼的能力。 四、实施建议 1教材编写。 本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是:必须依据课程的性质,充分体现课程的设计思路,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的内容,实现课程的目标。 具体要求:一是教材编写技术要规范;二是编写要符合要求。 2教学建议。 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岗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授基本的行政法律制度,培养学生一定的法律专业素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知识传授和必要的实训方法,发展学生的法律识别能力和一定的诉讼参与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 3教学评价。 建立阶段性评价(每学期可分三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