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持枪权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研究(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持枪权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研究(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ISBN: | 978-7-5620-4792-6 |
条码: | |
作者: |
江振春 任东来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36.00
折扣价:¥32.40
折扣:0.90
节省了3.6元
|
字数: |
3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93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与美国特有的“枪政治”,从宪政史的角度分析了第二修正案形成与解释困境。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围绕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08年的“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和2010年“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案件,从法理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持枪权是美国一项个人基本权利并适用于全美各地的司法历程,从而解决了两百年来第二修正案如何解释的问题。同时,本书也分析了“赫勒案”和“麦克唐纳案”之后遗留诸多问题。2012年12月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之后,美国枪械管制问题再次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 本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导言“美国‘枪文化’与枪械管制”、第一章“第二修正案的形成”、第二章“19世纪第二修正案的解释”、第三章“‘赫勒案’:持枪权是一项个人权利”、第四章“‘麦克唐纳案’:持枪权适用于全美”、第五章“遗留问题与‘枪械政治’”和结语。另外,还有四个相关附录。 作者将一直处于美国宪法研究冷门的宪法第二修正案与热门的美国枪支管制之争相结合,以历史分析的角度,从文化、政治、法律多个维度论述了美国控枪之路的艰难。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序言 美国控枪难在何处? 前言 导言 美国“枪文化”与枪械管制 一、“枪文化” 二、联邦枪械管制立法 三、第二修正案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第二修正案的形成 第一节 英国法传统:从义务到权利 一、传统的义务 二、从义务到权利 第二节 民兵传统与独立战争 一、北美殖民地民兵传统 二、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节 第二修正案入宪 一、美国宪法与民兵条款 二、《权利法案》与第二修正案 第四节 第二修正案的思想渊源 一、公民共和主义与第二修正案 二、古典自由主义:自卫权与革命权 三、调和与融合 第二章 19世纪第二修正案的解释 第一节 评注家与立法机构的解释 一、内战以前 二、内战以后 第二节 州宪及州最高法院的解释 一、州宪关于持有和携带武器的规定 二、州最高法院解释 第三节 联邦最高法院的解释 一、“克鲁克香克案”:依赖州“治安权”寻求个人权利保护 二、“普雷瑟案”: 州有权管理和规制私人武装 三、“米勒案”: 疑似支持集体权利 第三章 “赫勒案”:持枪权是一项个人权利 第一节 通往“赫勒案”之路 一、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与第二修正案试验案件 二、精心策划:从“帕克案”到“赫勒案” 第二节 “赫勒案”的判决与第二修正案解读 一、恪守原初意义还是原初意图 二、个人持枪自由与公共安全利益的平衡 第四章 “麦克唐纳案”:持枪权适用于全美 第一节 通往“麦克唐纳案”之路 一、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二、“麦克唐纳案”的背景 第二节 “麦克唐纳案”的判决与解读 一、持枪权是一项个人基本权利 二、通过正当程序持枪权适用于全美各地 第五章 遗留问题与“枪械政治” 第一节 审查标准问题 第二节 枪械管制与联邦制 第三节 后“赫勒案”时代相关案件裁决 第四节 枪械政治 一、枪与两党政治 二、枪支利益集团 结 语 附 录 一、设有“持有和携带武器”条款的州宪 二、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州最高法院审理的有关持枪权的案例 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赫勒案”和“麦克唐纳案”判决摘要 四、持枪权与枪械管制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前 言 曾相约由恩师东来先生撰写前言,无奈他已仙游,不能目睹该书付梓。“书已出,而师不在”,不免让我伤感。2008~2011年,我跟随东来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他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也是我的精神导师和人生导师。大恩不言谢。 东来先生和我有一个共同心愿,写一部关于美国“枪与宪政”的书。在美国,枪支泛滥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宪政问题,这就是“控枪比登天还难”的原因。不少国人发出了以下感慨:“美国持枪犯罪严重威胁公民的生命与人身安全,严重侵犯了人权!”(摘自《2012年美国人权白皮书》。)很多国人提出以下疑惑:死伤这么多人,政府干啥去了?为啥不一禁了之?很多国人也挺自豪:在“非常时期”,我们政府甚至可以做到实名制买刀,为啥美国政府连枪都禁不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是美国枪械泛滥的根源,禁枪必须要迈过第二修正案这道坎。事实上,废除第二修正案几乎不可能。第二修正案虽只有27个英文单词,但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第二修正案至少体现了美国以下宪政精神:一是联邦政府和常备军不可信,有枪的民兵(代表人民)可以制衡它们,政府胆敢胡作非为,实施暴政,人民有权用枪去革命;二是自卫权是天赋人权,持有武器的权利是一项比宪法还早的权利,对很多美国人来说,放下武器,就放弃了自卫权,放弃了反抗压迫、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因此,除非把这两点宪政精神彻底从美国人脑子里抹掉,否则禁枪不可能实现。更何况,在当代美国社会,枪支利益集团、两党政治、联邦制问题、自由与保守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因素掺和进来,相互纠结,使控枪前途更加扑朔迷离,困难重重。 我们写作过程中赶上了好时候。联邦最高法院先后在2008年和2010年判了两个大案:“赫勒案”和“麦克唐纳案”。第二修正案到底啥意思?它是如何入宪的?它保护的是个人权利还是民兵集体权利?个人到底有无权利持有和携带武器?这些问题争吵了两百多年,联邦最高法院也三缄其口。美国人民等了很多年,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联邦最高法院终于在这两个里程碑式案件中给了美国人民一个交代:持枪权是一项个人基本权利适用于全美各地。个人持枪权竟然和言论自由、宗教信仰等基本权利平起平坐,成为美国的一项基本人权!这两个裁决让美国控枪派义愤填膺,也让很多中国人大跌眼镜。 本书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里程碑式案件,结合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入宪与解释的历史,分析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论证过程,让更多的中国人客观、公正而理性地看待美国枪械问题,希望“既能看热闹,还能看到门道”,让读者理解美国宪法解释的多重面相,以及如何通过第十四修正案吸收《权利法案》等美国司法常识。 东来先生曾说:做宪政史的目的,就是要在这块宪政贫瘠的土地上竖起一面“美国宪政的镜子”,为中国的宪政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东来先生擅长用历史事实说话,客观公正评述美国宪政历程,以史家特有的会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以案说法”,默默进行美国宪政的“普法”工作。东来先生本来要对该书进行大量润色修改,使本书的语言变得更“下里巴人”些,故事性和可读性更强些,可惜无法成行了。 东来先生曾对我说,该书一定要有致谢。首先感谢东来先生的挚友千帆先生欣然为本书作精彩的序言;其次感谢为本书提出过宝贵意见的老师,他们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教授、陈祖洲教授、李庆余教授等;南京大学法学院杨春福教授、赵娟教授;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张业亮研究员;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王波教授;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程乃胜教授、外国语学院程冷杰教授;最后非常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彭江主任及其工作团队——东来先生重病期间,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设计封面、校稿,让东来先生看到了本书的封面和校样,这让他很宽慰。还有其他很多朋友对本书的出版提供过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是东来先生让我爱上美国宪政史!东来先生把我领进美国宪政史的学术殿堂,而他却“打起绿色的包袱,打起绿色的信念,男儿要远行”…… 愿恩师东来一路走好! 江振春 南京审计学院文心楼 2013年5月6日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