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
ISBN: | 9787313101129 |
条码: | |
作者: |
郑也夫,陈映芳 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5.00
折扣价:¥42.75
折扣:0.95
节省了2.25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86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
内容简介: |
《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是北京、上海的两位著名社会学家精心组织学生对这两个中国特大城市所作社会调查报告的汇编。 读者在《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中看到的,既有这些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和问题,也有伴生的社会危机或希望,更多的是这两个大都市中普通人的日常故事以及生活场景。开放性、丰富性,是这组城市生活报告的特点和价值。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有可能读懂上海、北京,读懂城市,读懂中国……
|
作者简介: |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著述与本书相近的有<城市社会学》《都市的角落》《众生的京城》(均为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他主要作品有《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神似祖先》《信任论》等。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城市中国的逻辑》《“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图像中的孩予——社会学的分析》,主持编撰有《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城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直面当代城市:问题及方法》等。
|
章节目录: |
双城记:生活还在继续(代序一) 吾侪心与智,大象腿与尾(代序二) 北京篇 背起房子去上学——北京为子女教育而置业家庭的调查 北大做生意的学生 北京社区地下室外来打工者住房调查 北京护工群体调查 白领摆摊现象调查 灰色的艺术——北京电影厂门前入力市场调查 在北京雕刻时光——一个灵川修表匠的生活史 虚拟灵魂的雕塑大师——网络写手 北京小吃的传承与发展——走访“西德顺”爆肚王 五道口服装市场 走近“啃老族” “换房旅游”调查 上海人在北大 上海篇 城市中心的“孤岛”——上海中心城区老弄堂居民生存现状调查 家门口的世博会——世博浦西园区周边居民调查报告 上海“新天地”娱乐业服务员居住生活观察报告 上海涉外保姆个案调查帅满 上海南站“红帽子”搬运工观察报告李敏 272 民工子女学校刘老师——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校现状一瞥 上海烟杂店的过去和现在 流动售货摊经营主的生存状态 上海书报亭店主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独立书店:照亮书店业的一束光——关于四家独立书店的调查 “涂鸦”在上海:被展示的海派文化 场域内的狂欢——Mao L,ivehouse Shanghai观察手记 因为有爱,我们Play——Cosplay文化之上海coser的观察报告 临汾街道的消费与人际交往 城市新职业——网格监督员
|
精彩片段: |
因为自己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身边这样的家庭也不少,因此便前前后后地跑了十几家,从中精心挑选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庭。采访的时候其实很需要经验,比如在判断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适合问什么人等方面,一开始我就感到很难把握。记得有一次,到链家地产了解情况的时候,偶遇一对咨询学区房的家长,和他们攀谈时得知,他们有很多朋友都在关注或已经购买学区房,但是当我试图进一步了解详情时,却发现很难深入。本以为面对熟人相对轻松,然而一些私密性较强的信息却更加难以获知,比如收入情况等经济问题,住址、家庭关系等生活细节。 可能因为是第一次做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入访谈,撰写这篇调查报告更是几经周折。在最初拟稿的过程中,先是整理录音花去了大把时间,而后又在采访所获资料的取舍上举棋不定。紧接着遇到的便是文章布局这一核心问题,从初稿到二稿、三稿不断调整,但总在报告风格的大方向上掌握不好,很容易落入常规论文的范式,或者不自觉地夹杂个人感想变成抒情文,华而不实。幸好得到老师反复的批评指正,似乎找到了一点儿调查报告的感觉,实实在在地说人、明明白白地谈事儿。虽然在删删改改中,难免不舍,但当我翻盘重写之后,的的确确摸索到很多新的东西。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对我自己而言,这一磨炼的过程本身甚至比对调查内容的理解更有价值。 在整个调查中,我似乎与这些家庭一起,历经了一番惊心动魄的抉择。而在这抉择背后,则是更多平淡无奇的付出。在父母心底,总有些东西超越了舒适安稳和时间金钱的价值。这一幕幕平常却动人的故事交融起来,恰恰勾画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北京城。 我是在皇城根儿下长大的孩子,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北京城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我的神经。然而感受终归是感受,当我真正深入到社会调查之中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得不随着调查的进程不断地调整,从而试图理解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在我的家庭搬家置业的历程中,我从未扮演过决策者的角色,而是天真地好奇着、兴奋着。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