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证据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证据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ISBN:7-300-00678-7/D.80 条码:
作者: 陈一云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2-3 开本:大32
定价: ¥19.00  折扣价:¥17.10
折扣:0.90 节省了1.9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D0080-A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1-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证据学概述(3)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3)
第二节 证据学的体系(6)
第三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7)
第四节 证据学与近邻部门法学(10)
第五节 证据学与诉讼任务(14)

第一编 史 论
第二章 外国主要证据制度的沿革(19)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19)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20)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36)
第四节 当代世界各国证据制度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46)
第三章 旧中国证据制度的沿革(50)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证据制度(50)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54)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证据制度(76)
第四章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80)
第一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概述(80)
第二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特点(89)
第三节 新中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94)

第二编 总 论
第五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9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99)
第二节 证据的“法律性”或“合法性”问题(104)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111)
第六章 证明任务(114)
第一节 诉讼证明的概念(114)
第二节 证明任务(115)
第三节 定案证据必须确实、充分(118)
第七章 证明对象(128)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和对其研究的意义(128)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130)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140)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147)
第五节 关于证据事实是否证明对象(149)
第六节 诉讼中的免证事实(153)
第八章 证明责任(160)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概念(160)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169)
第九章 推定(178)
第一节 推定的概念和意义(178)
第二节 推定的适用(183)
第三节 无罪推定(184)
第十章 证据的分类(194)
第一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195)
第二节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本证与反证(197)
第三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202)
第四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206)
第十一章 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212)
第一节 我国诉讼中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212)
第二节 贯彻执行运用证据的原则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22)
第十二章 收集证据(227)
第一节 收集证据概述(227)
第二节 收集证据的主体(231)
第三节 司法机关收集证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237)
第四节 证据的保全(243)
第十三章 审查判断证据(247)
第一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247)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重心和诸方面(250)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一般方法(257)
第四节 形式逻辑在审查判断证据中的运用(264)

第三编 分 论
第十四章 物证(271)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意义(271)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固定和保管(277)
第三节 物证的审查判断(281)
第十五章 书证(287)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意义(287)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292)
第三节 书证的收集和保管(296)
第四节 书证的审查判断(299)
第五节 外国关于书证的理论和立法(301)
第十六章 视听资料(304)
第一节 视听资料的概念和立法情况(304)
第二节 视听资料的种类(308)
第三节 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判断(312)
第十七章 证人证言(321)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321)
第二节 证人的特点和不能充当证人的人(324)
第三节 证人的权利和义务(331)
第四节 对证人的询问(339)
第五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349)
第十八章 刑事被害人陈述(354)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354)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358)
第三节 对刑事被害人的询问和对其陈述的审查判断(365)
第十九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371)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371)
第二节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381)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389)
第二十章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陈述(397)
第一节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397)
第二节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的分类与当事人的承认(403)
第三节 对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询问和对其陈述的审查判断(409)
第二十一章 鉴定结论(413)
第一节 鉴定的种类和鉴定结论的概念(413)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实质和意义(416)
第三节 鉴定人与鉴定活动的组织(421)
第四节 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427)
第二十二章 勘验、检查笔录(431)
第一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和意义(431)
第二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438)
第三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判断(441)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