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法律科学文库) - 法律科学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法律科学文库) 法律科学文库
ISBN:7-300-04077-2/D.635 条码:
作者: 林嘉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18
定价: ¥45.00  折扣价:¥40.50
折扣:0.90 节省了4.5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D0635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4-28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由此带来一系列制度的变迁。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门,是新兴的社会法的典范。本书从法律学的角度,兼采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方法,对社会保障法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透过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探讨了我国当代社会保障立法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林嘉,1962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自1987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任该院副教授,民商法教研室副主任。主要著述:主编《外国民商法》、《以案说法·侵权民事责任篇》等,合著《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学》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章节目录:
上篇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的词源
二、国外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
三、我国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
第二节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概念
一、社会福利
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
三、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区别。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特征
一、安全性
二、强制性
三、社会性
四、互助性
第二章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法概述
一、社会保障法的定义
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三、社会保障法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
一、社会法概念的提出
二、社会法出现的背景分析
三、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
二、社会保障法与民法
三、社会保障法与商法
第四节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保障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二、社会保障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三、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与法治国家
一、法治国家内涵的发展与社会权的法律保障
二、法治国家的正义观与社会保障的正义基础
三、社会保障法制化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一、古代济贫思想的起源
二、英国《济贫法》的出现
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建立
一、德国社会保险三法的产生
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福利国家的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贝弗里奇计划”的提出
二、英国社会福利立法的出现
三、对“福利国家”的理解
四、福利国家立法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影响
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的鼎盛及其调整
一、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国际立法
一、国际劳工组织与社会保障立法
二、有关社会保障的联合国公约
三、欧盟社会保障立法
第四章几种典型社会保障立法模式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立法模式
一、德国模式
二、英国模式
三、德国模式与英国模式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以私人为主导的社会保障立法模式
一、智利模式
二、新加坡模式
三、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第五章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实践
第二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创建和发展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生存权思想
第二节社会公平思想
第三节社会连带思想
第七章社会保障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分析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一、社会保障是与市场经济伴生的一项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矫正“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下篇
第八章养老保险法
第一节养老保险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意义
二、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改革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第三节养老保险立法问题之探讨
一、养老保险的范围
二、养老金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问题
三、关于工资替代率问题
四、关于退休年龄问题
第九章失业保险法
第一节失业保险理论及其立法发展
一、失业与失业保险
二、失业保险与市场经济理论
三、失业保险法的产生
四、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五、现阶段的下岗问题
六、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失业保险的对象和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三、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
四、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节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对策
第十章医疗保险法
第一节医疗保险法的基本理论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医疗保险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医疗保险法的产生
二、各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医疗保险立法问题之探讨
一、如何构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应当在多大范围内实施
三、医疗保险中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是否合理
第十一章工伤保险法
第一节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理
一、工伤保险的概念
二、从雇主责任到工伤保险的发展
三、工伤保险的特点
四、工伤保险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第三节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工伤的范围及其认定
二、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
三、工伤保险待遇
四、工伤保险基金
五、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六、管理和监督检查
七、争议处理
第四节工伤保险立法问题之探讨
一、工伤保险应在多大范围内实施
二、如何看待工伤保险与工伤民事赔偿的关系
三、工伤的认定和举证
四、工伤预防和治疗康复以及经济补偿相结合
第十二章生育保险法
第一节生育保险法概述
一、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的意义
二、我国生育保险立法的发展
第二节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及其立法完善
一、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
二、生育保险立法之完善
第十三章社会救助法
第一节社会救助法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二、社会救助的起源和发展
三、社会救助的特征
四、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灾害救济
三、农村救助与扶贫
第三节社会救助立法的完善
一、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的确立
二、社会救助立法原则
三、社会救助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法
第一节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和特征
二、社会福利的意义
第二节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一、公共福利和专门福利事业的发展
二、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福利立法的完善
第四节社会优抚
一、社会优抚的概念和特点
二、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立法概况
三、社会优抚的基本内容
四、社会优抚立法的完善
第十五章社会保障基金法
第一节社会保障基金概述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立法概况
第二节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社会保险基金来源的两种主要模式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第三节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
一、社会保险费或税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
第四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原则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三、社会保险基金筹集
四、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
五、社会保险基金结余
第五节社会保险基金投资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存储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十六章社会保障管理法
第一节社会保障管理概述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三、企业补充保险的管理
第十七章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的思考
第一节现实的迫切性和立法的滞后性
一、社会保障立法的迫切性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二、社会保障水平问题
第三节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考
二、法律制度的移植与本土化思考
三、法律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思考
第四节社会保障立法的目标模式
一、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思
二、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