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
ISBN: | 978-7-300-18995-6 |
条码: | |
作者: |
邬展霞 陈云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2-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9.00
折扣价:¥44.10
折扣:0.90
节省了4.9元
|
字数: |
642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010F0314 |
每包册数: |
10
|
出版日期: |
2014-05-07 |
|
内容简介: |
本教材围绕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按照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不同性质,分22个单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中级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本教材在内容上严格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写,在设计上力求增加趣味性,文中增设了“资料库”、“关键提示”、“问题引导”、“知识链接”等模块,注重对学生的课前引导、课中指导和课后帮助,便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应用能力。
|
作者简介: |
邬展霞,会计学博士,上海市会计学会学员,曾任上海电视大学会计专业负责人,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计学副教授,长期从事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工作,同事兼任多家企业的财务顾问及客座教授。层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主持完成市级课题两项。发表论文20多篇,并获得2005年度>;主编教材《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专业综合实验》两部,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可靠性的计量问题研究》一部。陈云,教授。1982年--2002年在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任教;2002年至今,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系任教。主要为本专科学生讲授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理论专题、会计史、成本会计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国外理财专题课程。曾主编或参编7本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
章节目录: |
第 1 章 总 论 第1单元 总 论 第 2 章 资 产 第2单元 货币资金及应收款项 第3单元 金融资产 第4单元 存 货 第5单元 长期股权投资 第6单元 固定资产 第7单元 无形资产 第8单元 投资性房地产 第9单元 资产减值 第 3 章 负 债 第10单元 流动负债 第11单元 非流动负债 第 4 章 所有者权益 第12单元 所有者权益 第 5 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13单元 收 入 第14单元 费 用 第15单元 所得税 第16单元 利 润 第 6 章 特殊交易和事项 第17单元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18单元 债务重组 第19单元 或有事项 第20单元 借款费用 第 7 章 财务会计报告及会计调整 第21单元 财务会计报告 第22单元 会计调整 附录 常见会计科目表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1.1 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会计作为对外报告的会计,其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承担这一信息载体功能的便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包含下述两方面。
1.1.1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职工和社会公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投资者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需要了解企业资产的保护和使用情况;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政府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纳税情况;职工需要了解公司的薪酬水平与发展能力等。由于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借助于财务报告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要。
1.1.2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产。同时,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1.2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是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须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的前提条件。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2.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会计主体,即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
会计主体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它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所依据的是合并主体而非法律主体。
会计核算中涉及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在这一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1.2.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目的使用资产,按照现时的承诺去清偿债务,只有在这一假设下,才能做到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会计人员也将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
1.2.3 会计分期
企业的经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要精确地核算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会计主体完全停止经营后方可进行。为了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披露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需要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对会计核算的时间做出人为的划分,以及时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是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每年的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则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1.2.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核算采用货币计量,使会计核算的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地表现为货币资金运动,从而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
情况。
我国要求采用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用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期末的报表需要折算为人民币反映。统一采用货币计量存在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作出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需要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