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财金科学文库) - 财金科学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财金科学文库) 财金科学文库
ISBN:7-300-04033-0/F.1231 条码:
作者: 朱青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0
定价: ¥13.00  折扣价:¥11.70
折扣:0.90 节省了1.3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F123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5-28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养老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焦点之一。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侧重于从财政、税收和金融的角度对养老基金的运行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模式、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意义和方式,以及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问题。本书力求反映国际上养老金问题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跟踪国外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中丞待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诸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否应转向基金式、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必要性,社保基金能否入股市、如何鼓励企业举办补充养老保险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作者简介:
朱青,男,1957年5月生,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于1988-1989年在欧盟预算总公司工作实习;1996-1997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管理学院进修。出版《财政与市场经济》、《税收经济学》、《欧元与欧洲经货联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际税收》等著作和教材(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数十篇。主持并完成我国养老社会保险改革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导论


0.1本书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有日益升温的趋势。尤其是对养老金制度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更是情有独钟。从国外的情况看,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各国普遍面临着人口老化的趋势,而且到了70年代后期,各国的经济增长纷纷放慢,这样,许多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在资金问题上开始面临困境,政府在养老方面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是养老金制度的设计直接关系着一国的国民储蓄率、劳动力市场均衡、税制结构、资本市场发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和财政金融问题,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政策,政府“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导致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染上了“福利病”,带来诸如储蓄率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力供给减少、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对外贸易逆差等一些让经济学家们头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公共养老金制度摆脱危机,使政府从公共养老金制度造成的财政困境中解放出来,并设计出一种能够有利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养老金制度,就成为摆在国外经济学家面前的一大课题。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城市的经济改革主要是以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为核心。1983年和1984年国家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从此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福利开始与税后利润息息相关。这时,人们发现,当时实行的让企业从营业外支出中列支养老退休金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企业保险”:退休职工多的老企业其养老的负担就重,相应地其实现利润以及企业的生产发展和职工福利奖励等都会受到影响;而新企业因为没有退休金负担,所以在发展上就处于优势。为了解决新老企业之间退休金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进行了以“退休基金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随着经济改革过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国家从90年代初开始逐渐将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目前已经包括了近1.3亿的城镇职工。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了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方针。1997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然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远没有结束,制度的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在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
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十五’期间要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就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例如,(1)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仍属于现收现付式,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为了应付我国的人口老化,下一步改革要不要将个人账户“做实”,从而使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转向基金式的筹资模式?(2)我国目前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主要采取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政府在养老金计划出现入不敷出时负责弥补赤字,那么我国是否也应当像有些国家那样加大政府财政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力度,采取按养老金支出的一定比例定期给予补贴的办法呢?(3)目前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的收缴率较低,是否应当通过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4)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目前有几百亿元的规模,今后还可能有增加的趋势,那么社会保险基金在我国能否进入股市?(5)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替代率
已经比过去大为降低,因而很有必要大力发展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但怎样才能促进补充养老金计划的发展?如何建立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上述问题都是当前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热点,亟待研究解决。本书选择“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这个题目,就是想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并说明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0.2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养老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本书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养老金制度的运行问题,尤其侧重从财政、税收和金融角度加以研究。因为,养老金制度的运行关键是一个“钱”的问题,即养老金计划应从哪些渠道筹集资金,筹资应当采取什么模式,筹集到的资金应如何使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书研究的焦点。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跟踪国际上关于养老金制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注意将这些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中去。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养老金制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加以取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另外,本书的研究采取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并侧重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力求书中的内容充分、详实,有一定的说服力。由于养老金制度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颇多,其中一些问题笔者还难以驾御,仍需要继续进行探讨,但在写作时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

0.3对书中几个概念的说明

 为了便于本书下面的分析,现将本书中采用的一些概念加以必要的说明和界定。
 1.公共养老金计划
 指由政府发起并由政府机构管理的向老年退休者提供养老金的老年经济保障计划,在概念上它等同于养老社会保障计划。

 2.养老社会保险计划
 指政府按保险的原则举办的养老社会保障计划。它要求受保人和雇主像参加商业保险计划一样要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缴纳保险费。在我国,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有时又被称为基本养老保险计划。

 3.私人养老金计划
 指由私人部门(企业或家庭)举办的养老金计划,包括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计划。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企业举办但是由私人金融机构管理的养老金计划也属于私人养老金计划。

 4.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
 指企业按照自愿的原则为本企业职工举办的养老金计划。由于这种养老金计划是在政府强制性养老金计划之外举办的,是对政府的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一种补充,所以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鉴于这种养老金计划也需要企业雇主或职工缴纳一定的费用,人们也称其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另外,这种养老金计划只向从本企业退休的职工提供养老金,所以一些人又称它为职业养老金计划。

 5.养老基金
 指一种独立于发起养老金计划的企业,专门从事企业养老保险计划资产管理的非营利性法人实体,它在性质上属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它是一个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又可以称为养老基金会。

 6.养老保险基金
 指企业和个人向养老保险计划缴费形成的储备基金。它并不是一个金融中介机构或法人实体,而是各类养老保险计划为偿还养老金债务而积累的资金。养老保险基金又可以分为公共养老保险基金和私人养老保险基金。

0.4写作思路和基本观点

 本书第l章“养老金制度导论”作为以后几章的铺垫,主要介绍养老金制度的一般性问题和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情况。第2章~第4章研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相关问题。第2章研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举办方式和制度模式问题,探讨一些国家以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为内容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改革,并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统账结合”式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第3章研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资金来源问题,探讨政府应当通过哪些税种为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以及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的相关问题。第4章研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这是当前国内外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一个重点。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模式的争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了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应实行的筹资模式。第5章研究私人养老金计划的核心——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目前我国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的发展基本上还属于空白,所以本章主要分析国外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探讨我国发展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第6章研究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主要是分析发展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对资本市场的贡献,并说明为什么发展企业补充保险计划可以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第7章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监管问题。本章对公共养老保险基金和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问题分别加以研究,并对养老社会保险收支的预算管理问题和政府对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本书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1)目前我国财政对养老社会保险计划进行补贴的方式仅为弥补其出现的赤字,但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已经很高,而且还有提高的压力,所以今后财政应加大对养老保险计划的补贴力度。可以考虑按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定期补贴。增加补贴的力度意味着政府加大用一般预算收入为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筹资。为了提高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的收缴率,我国目前正在探讨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由于我国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具有个人账户的成分,而企业和个人向个人账户的缴费具有明显的返还性,所以将这种缴费称为“社会保险税”是不恰当的。

 (2)出于以下几点考虑,我国当前并没有必要将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筹资模式转为基金式:1)我国目前的国民储蓄率很高,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没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因而从理论上说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没有转轨的必要性;2)我国在人口老化的同时,少儿负担率也趋于下降,未来人口的总负担系数将保持平稳,这十分有利于我国从资源和财力上应付人口老化;3)从各方面的预测情况来看,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有可能满足“艾隆条件”;4)未来人口老化高峰来临时可以通过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调整来降低老年人的制度性依赖率;5)通过增加政府的一般预算补贴可以减轻养老社会保险缴费增长的压力。

 (3)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筹资模式的转轨必须解决“隐性养老金负债”问题。这种隐性负债无论政府通过什么方式偿还都会增加政府财政的负担。目前一些人士提出我国可以通过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的办法来解决转轨成本问题,但鉴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和国有企业普遍的资产质量状况,这种做法很可能是“能卖的卖不掉,能卖掉的不能卖”。也有人提出可借鉴智利等国的做法通过发行“承认债券”来为转轨融资,但这种办法只不过是将政府的隐性负债变成了显性负债,仍然缓解不了政府的偿债压力。

 (4)我国当前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方面基本上还属于空白,但在我国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具有重要意义:1)它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一发展战略的必要的配套措施;2)它可以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及证券市场的完善创造有利条件。但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亟须国家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还需要明确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现阶段,企业举办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可以采取参加人寿保险公司团体养老保险的方式;大中型企业举办补充养老保险还可以采取“自身保险”的办法,但应实行“外部积累法”,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今后,随着我国《信托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企业还可以采取加入养老基金会的方式举办补充养老保险。

 (5)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配套环节,国有企业长期依附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获取资金的状况必须得到扭转,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是今后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仍主要以散户投资者为主,这种局面既不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也不利于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当是发展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从国外的经验看,发展机构投资者必须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私人养老金计划。

 (6)公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市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股市风险过大,不适宜退休职工“保命钱”的投资;二是公共养老基金规模较大,如果由政府集中投资,容易对股票市场形成冲击。另外,从我国的情况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着个人账户成分,这部分养老金属于确定缴费型,如果政府将职工个人账户上的养老储备基金委托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负责投资,而这些金融机构一般又不会承诺最低的投资收益率,这时如果政府不向退休职工提供最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担保,则投资风险全部要由职工个人来承担;如果政府提供最低养老金的担保,投资风险就要由政府承担。出于上述考虑,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还是应当以投资国债为主。目前我国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债实质上是国家用养老保险基金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在当前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