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早期俄文小说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纳博科夫早期俄文小说研究
|
ISBN: | 7-5614-6525-7 |
条码: | |
作者: |
陈辉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22.00
折扣价:¥20.90
折扣:0.95
节省了1.1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选取纳博科夫早期俄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叙述学理论,从文本“形式”考察出发;通过“小说修辞”理论,着重探讨小说“形式”上的“修辞”策略目的与本质,进而得出文本“深层结构”所蕴含的意义,文本作者的意识倾向。本书的这种研究理路,不仅丰富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而且为我国小说研究领域在方法论上提供一个独特案例。
|
作者简介: |
陈辉,女,1971年生,吉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苏文学。
|
章节目录: |
导论 第一章 反讽独裁 第一节 “反讽”叙述修辞与“反乌托邦”小说文体 第二节 “反讽”叙述策略的政治阅读 第二章 嘲笑认知 第一节 面对“误读”的尴尬与愤怒 第二节 认知与视角:《国王、王后与侍卫》 第三节 认知与主体:《眼睛》 第四节 认知主体的非主体性问题:《黑暗中的笑声》 第五节 认知过程的圆圈结构:《绝望》 第六节 棋谱与文学创作:《防守》 第七节 “偶然”的世界成像 第三章 想象是哲学 第一节 想象与创作:《天赋》 第二节 想象是诗学 第三节 想象与回归:《乔尔博的归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纳博科夫生平及创作年表 附录2 纳博科夫俄文著作 附录3 俄语纳博科夫研究专著(共71部,按出版年代顺序排列)
|
精彩片段: |
奥多耶夫斯基是赫拉斯科夫的学生,他完全继承了老师的衣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政治问题。如果说赫拉斯科夫的作品多为政治进谏之言,关注国家的治理与兴衰,奥多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对世界的思考。奥多耶夫斯基关注的视野更宏阔,他更关注地球的明天。奥多耶夫斯基的这些思想被写入他的代表作《俄罗斯之夜》。 奥多耶夫斯基一生中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他的小说集《俄罗斯之夜》,其中收录了作家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小说集在叙述上采取的是类似《十日,谈》的“框式结构”,其中分为9个部分,即9个夜晚的谈话,其间穿插一些小故事,如<将军》、《舞会》、《复仇者》、《死人的嘲笑》、《最后一个自杀》、《无名之城》、《贝多芬的最后四重奏曲》、《即兴演奏者》、《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俄罗斯之夜》实际上是一部哲学对话录,小说叙述采取看似有些愚蠢的人物间的对话以及寓言形式,实际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小说以俄罗斯思想为标杆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欧洲思想不是万能的,它无法解决俄国以及世界全部棘手的问题。 奥多耶夫斯基对哲学的兴趣开始于他在莫斯科大学求学时期。奥多耶夫斯基受德国哲学影响甚深,在莫斯科大学求学期间,与谢林哲学思想研究专家达维多夫、巴甫洛夫交往密切。奥多耶夫斯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接受相互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不争的事实是,科学上的每一次新发现,人类的痛苦就会减少一点;但是,另一方面,现代文明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机械的一面,无法正确理解自然、历史、人类的整体与全部。按照奥多耶夫斯基的想法,只有“象征”这个概念才能接近认识“构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神秘现象”的本源。他认为,一切都是象征,对自然的象征、对历史的象征、对心灵的象征。奥多耶夫斯基思想体系中的“象征”概念与欧洲浪漫主义传统有很多相同之处,譬如谢林的象征理论(他的关于艺术哲学思想)、施莱格尔的观点,以及施莱尔马赫所强调的认知与想象在艺术中所起的作用。按照奥多耶夫斯基的观点,人活在“象征”的维度,这不仅指涉文化历史,还包含自然环境,在自然中到处都是彼此之间的象征。人的实质就是“象征”。浪漫派思想家认为,人包括三个自然界面:信仰的、认知的、审美的。这三个界面不仅在人的心灵中构成和谐统一,而且还和谐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奥多耶夫斯基认为,现代文明缺失的正是这种“和谐”“统一”。他认为,美国完全可以寓言人类的未来,在向所谓的“先进”的明天迈进的过程中,人类正逐步陷入物质利益的牢笼,人类正逐渐淡忘那些被称作无益的心灵“震撼”的感觉;西方文明由于片面沉迷于物质世界,它给人类带来的只是完美的错觉,由于人类越来越逃避现实,追求“现代文明”的幻象世界,它终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当它终于醒悟,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承受的苦痛。奥多耶夫斯基的这些思想被写进《俄罗斯之夜》,《最后一个自杀》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作家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态度。 “象征”是奥多耶夫斯基对抗西方“物质”文明的起点,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批判构成了《俄罗斯之夜》的主题;“象征”也成为奥多耶夫斯基创作的手段,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象征性的寓言讽刺。别林斯基评价奥多耶夫斯基是未来“理想世界的歌者”,认为他的作品《叶拉基》是“第一部取材俄国现实的叙述,第一次尝试描写非理想化的社会,但却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在现实中感知的”①。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