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草木 - “最美中国”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最美的草木
“最美中国”丛书
|
ISBN: | 9787565011320 |
条码: | |
作者: |
莫幼群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8.00
折扣价:¥26.04
折扣:0.93
节省了1.9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内容简介: |
草木葱茏,华夏之福;葳蕤中国,诗意栖居。中国有着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奇树种,而那些看似普通的花花草草,也透射出奉献的精神,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提升着人类的思想境界。本书精心选择了80多个草木品种,力求通过诗意化的描述和故事化的穿插,写成每一种草木的特点、趣味和精神。草木是地球最美丽的风景,也是人类最无私的朋友。本书旨在唤起人们更厚重的环保意识和悲悯意识,与草木恭喜共荣。
|
作者简介: |
莫幼群,笔名老末。供职于少年博览杂志社。曾在《信息时报》《深圳周刊》《东方文化周刊》《安徽商报》等多家媒体上开设专栏,出版有《书生意气》《人在时尚里容易发呆》《草木皆喜》《偏听偏信》《温柔的怜悯》《漫游2050年》等多种畅销书籍。
|
章节目录: |
人和之禾——水稻 多面之桃——桃树 仁爱之杏——杏树 劳作之桑——桑树 国器之漆——漆树 灵雾之茶——茶树 离别之柳——柳树 乡思之槐——槐树 肃穆之柏——柏树 冬舞之松——白皮松 郁郁之松——黄山松 清绝之桐——梧桐 忍冬之橘——橘树 不屈之梅——梅树 风骨之竹——毛竹 孑遗之杉——银杉 诗心之叶——银杏 恐龙之侣——桫椤 白鸽之翼——珙桐 梦笔之华——玉兰 满城之桂——桂树 扛鼎之楠——楠木 传奇之香——沉香 金石之木——紫檀 友朋之萸——茱萸 清洁之钩——构树 灼灼之桦——白桦 憨实之榆——榆树 魅丽之桕——乌桕 护生之杨——枫杨 不死之杨——胡杨 济世之杉——红豆杉 孤绝之栎——普陀鹅耳枥 决绝之矢——箭毒木 水生之林——红树林 幽谷之兰——兰花 国画之丹——牡丹 水墨之荷——荷花 工笔之菊——菊花 童颜之卉——茶花 映山之红——杜鹃花 听雨之蕉——芭蕉 聚雪之梅——蜡梅 瀑布之欢——紫藤 轻愁之花——紫丁香 凌波之仙——水仙 泣血之棠——海棠 剪刀之爱——蟹爪兰 幸福之瓣——格桑花 深闺之秀——绣球花 染甲之花——指甲花 相思之豆——红豆 万果之宗——梨 平实之果——枇杷 民俗之枣——枣 离枝之果——荔枝 天赐之珠——葡萄 阳光之橙——橙 特立之甜——菠萝蜜 细雨之韭——韭菜 冬雪之助——大白菜 尘土之仁——花生 异香之椿——香椿 弥勒之瓜——冬瓜 确幸之豆——蚕豆 美极之菌——鸡枞菌 穿越之姜——生姜 家禽之株——鸡爪槭 割岩之草——虎耳草 寸心之草——萱草 医圣之草——甘草 军团之草——苜蓿 药神之子——枸杞子 精变之草——冬虫夏草 高山之莲——雪莲 草原之星——马兰花 飞翔之草——蒲公英 思想之苇——芦苇 隐逸之菱——菱角 浮水之萍——浮萍 创世之藻——紫菜
|
精彩片段: |
仁爱之杏――杏树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这两句诗写得太过优美,每每让人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人间四月天,心甘情愿地于绮梦中沉醉。 曾拍出千万元天价的清雍正杏林春燕小碗,则刻画了一幅晴朗的画面,两只燕子欢快地穿过杏花丛中,让看客的心也似乎要随之飞翔。 一首小诗,一只小碗,定格了千百年前的美好,也把杏花推举到我们眼前。 杏树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数百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因此,至少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 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居家庭院中如成列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非常壮观动人。也适于单植赏玩,如和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若孤植于水池边,可在水中形成古色古香的倒影,趣味无穷。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可谓细致人微,仿佛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一眼就看出了伦敦的雾是红色的,而一经莫奈点破,抬起眼睛向上看的世人才从平日的熟视无睹中醒来。顺便再说一句,杨万里总有一双最奇诡的看花之眼,他所留下的许多咏草木的诗篇,代表了古代咏物诗的最高水准,其中还蕴含着观察视角等方面的诸多变革。 杏花是春的信号,也是其他惊喜的符号,我们的诗人在杏花出场之前,总是喜欢抑扬顿挫。“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