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所以为大(高等教育纵横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大学之所以为大(高等教育纵横谈)
|
ISBN: | 978-7-5656-1621-1 |
条码: | |
作者: |
张翼星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0 |
定价: |
¥46.00
折扣价:¥43.70
折扣:0.95
节省了2.3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集了作者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大学之大、通识教育、北大校长、原著攻读、课堂记述、师辈追忆、寄语学子、改革思考等。
|
作者简介: |
张翼星,男,湖南平江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曾参加北大文科试验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退休后参加北大老教授教学调研组,任组长。平生主张讲真话,并注重语言表达艺术;特别厌恶官本位和媚俗之风。1957年遭受政治厄运,后又多遭冷遇和排斥,却无“反悔”之意。主要著述:《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为卢卡奇申辩》、《难以消逝的思想烟云》等;主要译作:《黑格尔——一种新解说》、《辩证法内部对话》、《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等;主要编作:《人类精神的自由反思者》、《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合编)等。发表大小文章190余篇。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启发式显然比注入式要难。这就要求教师,如蔡元培所说:一要积学,二要热心。首先,教师要长期努力地积累学问,以自己比较深厚的学识去影响和启发学生,同时对学生满腔热诚,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但长期以来,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注入式,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很少转变,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此相联系,据我在课堂内外的观察和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上课多、自学少;进教室多,进图书馆少;读教材、讲义多,读原著、名著少;被动接受多,主动钻研少。这些现象正是说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高质量的大学教学,应当把这种现象逆转过来,即自学多于听课;进图书馆多于进教室;读原著、名著多于读教材、讲义;主动钻研多于被动接受。为此,我写了三篇文章:第一篇讲“应当重视”;第二篇讲“为何出现”;第三篇讲“怎样转变”。 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是什么?在文科综合试验班的工作中,我曾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基本训练:一是,按中国传统思想和典籍的特点,打通文、史、哲,进行综合性的阅读、思考和钻研;二是,直接攻读经典原著,要求读懂、读熟,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来。我要求将这两个方面的训练,作为试验班在教学上的基本要求。直接攻读原著,我一直认为是人文学科师生的基本功训练。是治学上登堂入室的必经途径。这一点其他学科也值得重视。可是,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却使学生的学习围着考试转,而考试又围着教材、讲义转。这不但忽视了治学上的基本功,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而且引导青年一代逐渐离开了人类精神的家园。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误区。古今中外的原著和名著,大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文化成果,往往提出或回答了时代的重大课题,凝结着人类或各民族的卓越智慧。引导学生直接攻读这些著作,不仅是治学的依据,而且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增进科学与人文素质。我一直认为,这对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都有教益,应当在全民族中大力倡导。在教学调研组的听课过程中,我陆续写了一些听课的纪实与感想,这里选了几篇,重点也是引导原著与名著的阅读。 在北大学习和工作了50多年,长期萦回脑际,难以忘怀的是什么?还是老一辈学者、师辈们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品格。我除了撰写《难以消逝的思想烟云》,编著《人类精神的自由反思者》二书(二者均已出版),还写了一些文童,这里收入了四篇。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