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工具书及其它) - 工具书及其它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工具书及其它)
工具书及其它
|
ISBN: | 978-7-5620-5501-3 |
条码: | |
作者: |
薛小建 主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28.00
折扣价:¥25.20
折扣:0.90
节省了2.8元
|
字数: |
23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07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分为四章,第1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创新,主要阐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政策时代的宪法治理、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权、中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法理基础;第2章是欧陆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研究,分别阐述德国社会法院对于社会保障权的救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第3章是英美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研究,分析了英国行政裁判所对社会保障权的救济、美国社会保障救济体系的运行;第4章是中国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的完善,包括完善社会保障救济的司法与行政途径、建立社会保障专门救济机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的内容。 与中国现行的诸多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不同,社会保障的理念和制度并非完全的舶来品,帝制时代的中国也存在着复杂的救济和慈善体系。但就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与水平来讲,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确有差距。而本书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各异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阐述、分析,再加上对我国现有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及基本国情的掌握,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救济提出了建议。 本书是一本质量较高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方面的著作。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创新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第二节 社会政策时代的宪法治理 第三节 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权 第四节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法理基础 第二章 欧陆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研究 第一节 德国社会法院对于社会保障权的救济 第二节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种混合模式 第三节 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 第三章 英美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研究 第一节 英国行政裁判所对社会保障权的救济 第二节 美国社会保障救济体系的运行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救济模式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救济的司法与行政途径 第二节 建立社会保障专门救济机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书籍 三、外文文献 四、报刊、网络文献 五、硕博论文
|
精彩片段: |
序 言 本书得以出版,直接得益于教育部社科项目的资助。至于本书的内容则是我多年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阶段性总结。自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我即将社会保障权选为主要关注领域,并将其选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十余年来,我曾对社会保障问题陆续发表数篇习作,并在2007年以博士论文为底本,出版了题为《论社会保障权》的专著。本书正是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外社会保障的最新发展成果,重点对社会保障权的救济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增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事实上,将社会保障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源于对学术问题重要性的判断,更多的是由于自己内心的情结。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国家的挫折和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对于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以至于对于任何天灾人祸都能分外“悲天悯人”。特别是作为一名宪法学研究者,更是体会到在价值和事实、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个人在消弭这些差距时的无力感。社会保障制度是文明国家对弱势群体生存照顾义务的集中体现,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对消除人世苦难和实现宪法价值的追求。近期读康有为的《大同书》,其即以“人世之苦”作为开篇,从而导出种种政治主张。颇令人讶异的是,康有为亦提出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大同世界”的必要方式:欲达成太平大同世界,必须以公立政府当公养人,以取代过去家庭的角色,进而对人民公教之、公恤之,以承担每一个人一生中的保障。 当然,制度变迁有其自身“顽固”的逻辑,并不完全遵循制度设计者的主观愿望,一项以“平等”为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台,可能会牵连出种种不平等的结果。特别是目前在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下,任何制度的出台更应该慎重论证其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应该赋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保障权的“主体”。本书将社会保障的救济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也正是希望能够通过完善救济制度,反推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发展,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并促进其均等化。为此,本书认真回顾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和理论基础,详细考察了英美和欧陆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这些理论和实践可以为制度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在课题研究和本书写作过程中,2013年秋季我接受了国家汉办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委派前往罗马尼亚,出任中国政法大学-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罗马尼亚是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对罗马尼亚转型的临场观察,使我对社会保障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动因,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本书由我起草了写作纲要,并负责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的写作,课题组其他成员参与了其他章节的写作,最后由我统稿。所以需要特别感谢她/他们的辛劳付出,她/他们是:乔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负责第四章第二节)、王理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负责第一章第二节)、丛聪(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负责第三章)、石山(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负责第一章第四节)、刘月(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负责第二章第一节)、李亚宁(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负责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一节)、宋烁(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负责第二章第二节)。另外,需要特别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正是他们不辞劳苦的编辑工作,才使得本书可以尽早呈献给读者。 薛小建 2014年3月于布加勒斯特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