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
ISBN: | 978-7-5663-1054-5 |
条码: | |
作者: |
邓晓虹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43.00
折扣价:¥40.85
折扣:0.95
节省了2.15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内容简介: |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世界经济服务化的特征越来越在经济贸易中凸显出来。在世界金融服务内部结构日益优化的今天,金融服务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在近几年得到了显著发展,但与世界主要金融服务大国比较,还具有一定差距。《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金融贸易发展现状,对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进行探讨,并对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建议。
|
作者简介: |
邓晓虹,1977年出生,河南漯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博士研究生,供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先后在《世界经济文汇》、《财经研究》、《改革》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
|
章节目录: |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对象 1.2 本书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3 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国内外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综述 2.1 比较优势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适用性分析 2.2 新贸易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适用性分析 2.3 竞争优势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适用性分析 2.4 关于银行服务贸易的其他研究 2.5 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开放度分析 3.1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 3.2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3.3 中国银行服务贸易开放度分析 第4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引言 4.2 跨境交付模式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4.3 商业存在模式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4.4 中国银行业的潜在竞争力分析 4.5 中国银行业的环境竞争力分析 第5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6章 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研究 6.1 模型、样本和数据 6.2 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结论及启示 第7章 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7.1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技术含量 7.2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大金融服务业需求 7.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对金融服务业的支持与协调 7.4 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两方面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7.5 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中的作用 第8章 结论 8.1 本书的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精彩片段: |
2.5.2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刘辉煌(2000)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到金融服务贸易领域,认为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资本、信息技术、企业竞争力和经济体制。唐宁斌(2007)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区位因素、资本条件和通信技术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边昌等(2007)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部门开放度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丁姗姗(2008)构建了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袭琦和查贵勇(2008)通过计量分析发现,资本/劳动比率、技术、人力资本和银行业国外资产额是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慧和李建萍(2008)分析了FDI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潘素昆和李慧敏(2009)从贸易额、贸易结构、贸易模式等方面分析了FDI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影响。张国胜(2009)将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应用于金融服务业,构建了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指标体系,并对竞争优势加以系统性评价。倪煜和万红先(2009)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和开放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闵秀韵(2006)从资本、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金融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胡吉琴(2007)采用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从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以模型结果为依据提出了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陆维杰(2008)从人力资本、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和银行国际资产额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郭柏阳(2009)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需求、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政府和机遇等方面对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5.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金融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研究 刘辉煌(2001)论述了金融服务贸易的特殊性及比较优势原理对金融服务贸易的适用问题。聂泳祥(2003)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为样本,根据主要服务行业贸易差额,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的最初投入结构,以及产业组织结构,运用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制度转轨时期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有更强的解释力。鲁茉莉和余华川(2004)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郭根龙博士在《WTO框架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一书中就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模式做了较细致的论述,研究认为,中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呈现典型的产业间贸易特征,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因而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是基于不同提供方式的产业间和产业内混合贸易模式。罗楠(2007)对不同贸易理论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解释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模式遵循竞争优势理论,目前我国的银行服务业竞争优势稍强,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他三种业务类型竞争优势较弱,属于产业间贸易,尚需要进一步培育。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遵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可以用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加以解释。罗楠和杜兆恩(2006)、王歆(2008)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