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十二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古代文学十二讲
|
ISBN: | 9787561851371 |
条码: | 9787561851371 |
作者: |
王广田 李明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5.00
折扣价:¥33.25
折扣:0.95
节省了1.75元
|
字数: |
431千字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76页
|
发行编号: | X201400387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12-24 |
|
内容简介: |
本书背靠传统,面向当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分十二个专题作了深入研究,把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阐发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人生意义,尽力发掘古代文化精髓中“有益于人”“有补于世”的“正能量”。既丰富读者的学识修养,又帮助人们怡情悦志和修身养性,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全书除序言外。共分十二讲,内容涵盖中国古代诗歌、神话、戏曲、小说、词等多种体裁,分别是: 第一讲,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特征与民族审美精神 第二讲,嵇康人格美及现实启示意义 第三讲,《典论?论文》三题 第四讲,唐诗中的人生意识 第五讲,元稹悼亡诗读解 第六讲,女性视角下的唐宋词 第七讲,黄庭坚及其鄂州诗歌 第八讲,道教?文学?生命 第九讲,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 第十讲,“元曲大家”座次的嬗变及后世评价 第十一讲,雾 里 看 花 曾 几 何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几点看法 第十二讲,一部情理话语变动夹缝中的文本 ——换个角度看《好逑传》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讲 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特征与民族审美精神 第二讲 嵇康人格美及现实启示意义 第三讲 《典论·论文》的文学内涵 第四讲 唐诗中的人生意识 第五讲 元稹悼亡诗读解 第六讲 女性视角下的唐宋词 第七讲 黄庭坚及其鄂州诗歌 第八讲 谈两宋边塞词的创作发展 第九讲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 第十讲 “元曲大家”座次的嬗变及后世评价 第十一讲 雾里看花曾几何——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几点看法 第十二讲 一部情理话语变动夹缝中的文本——换个角度看《好逑传》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2.揭恶扬善 唐诗的精神气度表现在讴歌善,也表现在批判恶。 白居易想到“百姓多寒无可救”的苦境,写下了著名的《新制绫袄成,觉而有咏》诗,其中句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意一脉相承,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再如著名的《卖炭翁》就是“苦官市”之作,揭露了那些“黄衣使者’!和“宫使”们的作威作福,欺压市民。《秦中吟十首·买花》亦是如此,“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叹息声中包含诗人强烈的善恶观。在《杜陵叟》诗中,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诗人愤怒地责问:“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 批判恶与同情善是一体两面,唐诗中对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如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对于毫无自由的宫女,尤为同情,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又如著名的《上阳白发人·序》:“愍怨旷也。”诗中通过上阳宫女的悲惨遭遇,反映出在深宫幽闭的岁月里,无数妇女被迫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因此诗人在一些诗中发出了“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感叹和呼吁。杜甫也是如此,他的《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把一个靠打枣为生的老妇人的心理状态描写得非常细致,也把杜甫的爱心展露无遗。杜甫善恶分明,对祖国、对家室儿女、对人民以至于草木虫鱼、茅屋草堂,都充满着热爱与同情。总是以己之苦度人之苦,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时刻都在关注社会民生。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