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
ISBN: | 9787517806400 |
条码: | |
作者: |
周建松,唐林伟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2.00
折扣价:¥28.80
折扣:0.90
节省了3.2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185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为基础,立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以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先进经验为借鉴,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述评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背景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领域与主要观点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第二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成效 一、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其特色 三、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协同论理论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二、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元制”模式 三、英国“三明治”模式 四、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五、日本“官产学合作”模式 六、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七、小结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上) 一、积极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点的多功能校企联合体 二、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三、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 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中) 一、校企合作共生体: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新视角 二、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 第七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下) 一、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及其要素 三、区域性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 四、区域职教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主要模式 五、区域职教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法律保障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第九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案例1 校企融合,共建“工作站式”生产性实训基地——上海佳豪·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校企合作案例 案例2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案例3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引企人校创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案例4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实践探索 案例5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案例6 广州技师学院校企合一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 案例7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案例 附录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文件及领导讲话选编 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年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
精彩片段: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潘罗思(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直到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才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仅限于影响企业生存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让人们认识到,除了股东以外,企业周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影响其生存的群体。随后,瑞安曼(Eric henman)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此后的30年间,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十多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其中,以弗里曼(Freeman)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弗里曼的定义,大大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容,使其更加的完善。显然,弗里曼界定的是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他笼统地将所有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整体研究,给后来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克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克拉克森的定义引入了专用性投资的概念,使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更加具体。国内学者综合了上述的几种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强调了投资的专用性,又将企业与利益相关的相互影响包括进来,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第一种分析方法是多锥细分法。“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陈宏辉,2002)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采用多锥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 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1)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2)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3)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Frederick(1988)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将其分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Charkham(1992)按照相关群体是否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两种。 Wheeler(1998)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1)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2)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3)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自然环境等;(4)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等等。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