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
ISBN: | 9787302370215 |
条码: | 9787302370215 |
作者: |
朱方来 等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65.00
折扣价:¥61.75
折扣:0.95
节省了3.25元
|
字数: |
447千字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9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三年制学士制度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课题批准号: BIA090053)的总结性成果,书中从宏观(人才体系、课程体系)、中观(实践教学)和微观(课程建设)三个层面,结合中德具体案例,剖析了中国高职院校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以国家首批高职示范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SZPT)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中国高职的未来发展之路。对急需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和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情况及最新发展趋势的广大中高职和普通高校的专业教师、高教(职)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尤其是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可借鉴的经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剖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德国高等教育分类及介绍 一、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二、德国高校主要类型 第二节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介绍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形成、特点和发展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德国综合性大学的比较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改革举措 第三节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典型案例 一、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FH Essligen) 二、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FH Nuernberg) 三、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FH Hannover)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应用型人才定义和体系构建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三、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第二节 宏观领域——顶层设计子框架 一、高职体制: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二、合作机制:四驱理论 三、专业设置:三维导向 四、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 第三节 中观领域——实践教学子框架 一、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基地规划 三、实践教学师资 第四节 微观领域——课程设计子框架 一、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二、一门课整体教学设计 三、一次课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节 中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一、广东省示范校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案例——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促进专业建设大发展 二、国家首批示范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案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方案 三、国家首批示范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三年制)案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制高职2001-2007)案例——四年制高职专业试点的实践探索与总结 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案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第一节 宏观领域——体系建设比较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课程教学体系 三、课程教学模式 第二节 中观领域——实践教学比较 一、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基地 第三节 微观领域——课程教学比较 一、课程教学 二、教学方法 第四节 中德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典型案例 一、应用型本科案例 二、应用型高职案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第五章 中国应用型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
精彩片段: |
《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 二是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当选首任会长单位,并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创办了国内第一本文化育人杂志《文化育人》,大力推广文化素质教育。 三是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在原公共课教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人文学院,承担全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开设历史、地理与文化、文学、语言与逻辑和艺术理论、欣赏与实践等9个模块的人文类选修课程。 四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大讲堂”已邀请杨叔子等18位全国著名人文素质教育专家来校作讲座20余场;举办以色列海法大爵士乐团音乐会、苏州评弹《雷雨》文化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10余场。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五是率先提出“建设志愿者之校”。为弘扬大运志愿精神,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学校研究出台《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并颁布了“1+3”配套文件(“1”是指《志愿服务管理办法》,“3”是指《志愿者培训方案》、《“志愿者服务校长奖”评选表彰办法》、《志愿服务储蓄银行及志愿服务证书实施办法》),正式启动“志愿者之校”建设工程。 2.推行复合育人 深职院明确把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此,深职院制订的本科教学计划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重视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质证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规格和整体要求。以四年制本科为基本学制,设立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叠加的复合式专业平台和学习要求,建立学分制度,主干专业与拓展性专业依据不同情况确定适当学分比例。“主干专业十拓展专业”的复合式专业,不是机械组合,而是互补、融合的有机整体。通过4年的学习,力图把学生培养成较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科学设定复合专业学习平台。以招生录取专业为主干专业,以全校其他专业作为拓展专业(方向),形成复合专业学习平台。科学设计拓展专业内涵,做到核心要求明确,内容简化易学。操作上按照“院内限定”(二级学院内的不同专业限定组合)、“院际限定”(二级学院之间的不同专业限定组合)、“校内任选”(在全校范围内学生任意选择专业组合)3种模式分类分步实施。 三是科学设置复合课程组合。按照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课程的组合和调整,实现主干专业课程与拓展专业课程的复合互补、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复合互补、文科课程与理工课程的复合互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复合互补、常规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复合互补、校内课程与企业(行业)课程的复合互补、课程学分与技能大赛及发明创新成果等的学分置换与替代。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