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
ISBN: | 7-5641-5741-8 |
条码: | |
作者: |
赵小芳、耿建忠、吴殿廷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9.00
折扣价:¥37.05
折扣:0.95
节省了1.95元
|
字数: |
283千字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内容简介: |
在探索沟域及沟域经济理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沟域经济发展经验,总结沟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北京、湖北省十堰市、西藏山南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丰富沟域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为当前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中国山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1.1.2 中国山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3
1.1.3 新时期发展思路为山区发展提出新要求 /5
1.1.4 区域格局调整为山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5
1.1.5 沟域经济成为山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5
1.1.6 沟域经济需要拓展发展视角 /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2.1 研究目的 /6
1.2.2 研究意义 /7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8
1.3.1 研究思路 /8
1.3.2 研究内容 /9
1.3.3 研究方法 /9
1.3.4 技术路线 /13
2 沟域经济研究进展 /14
2.1 区域经济研究 /14
2.1.1 国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14
2.1.2 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17
2.2 山区发展研究 /20
2.2.1 国外山区开发研究与实践 /20
2.2.2 国内山区开发研究与实践 /22
2.3 流域经济研究 /24
2.3.1 国外山区小流域治理发展 /24
2.3.2 国内山区小流域治理发展 /25
2.4 沟域经济研究 /27
2.4.1 沟域经济内涵与机理研究 /27
2.4.2 沟域经济与产业耦合关系研究 /29
2.5 研究评述 /29
3 沟域经济理论基础 /31
3.1 山区发展理论 /31
3.1.1 山地生态学理论 /31
3.1.2 山地经济学理论 /33
3.1.3 山区聚落发展理论 /34
3.2 流域经济学理论 /35
3.2.1 流域经济的内涵 /35
3.2.2 流域经济的意义 /37
3.3 产业发展理论 /39
3.3.1 资源禀赋理论 /39
3.3.2 比较优势理论 /40
3.3.3 山地资源互补理论 /42
3.3.4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42
3.3.5 产业集群理论 /43
3.3.6 生命周期理论 /45
3.4 区域规划理论 /46
3.4.1 空间规划理论 /46
3.4.2 点轴空间结构理论 /47
3.5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49
3.5.1 科学发展观理论 /49
3.5.2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 /49
3.5.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 /50
3.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50
3.6 乡村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学理论 /51
3.6.1 乡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51
3.6.2 乡村发展的思路 /52
3.6.3 农村经济学理论 /55
3.7 本章小结 /56
4 沟域经济内涵与机理分析 /57
4.1 沟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57
4.1.1 基本内涵 /57
4.1.2 概念辨析 /58
4.1.3 构成要素 /62
4.1.4 基本特征 /63
4.1.5 主要功能 /65
4.1.6 主要类型 /66
4.2 沟域经济的多维度解构 /67
4.2.1 沟域经济的物理学解释 /69
4.2.2 沟域经济的地质学解释 /69
4.2.3 沟域经济的地理学解释 /71
4.2.4 沟域经济的生态学解释 /73
4.2.5 沟域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75
4.2.6 沟域经济的社会学解释 /79
4.3 沟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79
4.3.1 沟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79
4.3.2 沟域经济的演进机理 /81
4.4 本章小结 /82
5 沟域经济开发与规划 /85
5.1 沟域经济开发的意义 /85
5.2 沟域经济开发存在的问题 /87
5.3 沟域资源调查 /89
5.4 沟域经济开发评价 /92
5.4.1 沟域经济开发现状及可持续评价 /93
5.4.2 沟域建设条件分析 /95
5.4.3 沟域生态承载力分析 /96
5.4.4 沟域竞争力分析 /97
5.4.5 沟域经济开发可行性分析 /101
5.5 沟域经济开发思路 /101
5.5.1 开发思路 /101
5.5.2 开发方向 /101
5.6 沟域经济空间规划 /102
5.6.1 空间规划的特性 /102
5.6.2 沟域经济空间规划属性 /103
5.6.3 沟域经济空间规划要点 /104
5.7 本章小结 /105
6 沟域经济发展经验与模式 /107
6.1 国外典型发展经验分析 /107
6.1.1 联合国山区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经验 /107
6.1.2 欧洲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经验 /108
6.1.3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 /113
6.1.4 德国莱茵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 /115
6.2 中国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116
6.2.1 生态保护型沟域经济 /117
6.2.2 农业主导型沟域经济 /117
6.2.3 工业集聚型沟域经济 /120
6.2.4 旅游开发型沟域经济 /120
6.2.5 都市边缘型沟域经济 /123
6.2.6 生态治理型沟域经济 /124
6.3 本章小结 /127
7 沟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128
7.1 西藏桑日:生态保护型沟域经济 /128
7.1.1 基本情况 /128
7.1.2 发展条件 /128
7.1.3 沟域开发现状 /129
7.1.4 沟域资源评价 /129
7.1.5 沟域开发SWOT分析 /131
7.1.6 沟域开发思路 /131
7.1.7 沟域景观设计 /132
7.1.8 资源保护 /133
7.1.9 保障措施 /134
7.2 新疆绿洲农业:农业主导型沟域经济 /135
7.2.1 基本情况 /135
7.2.2 发展条件 /135
7.2.3 产业演进特征 /136
7.2.4 产业演进机理 /142
7.2.5 新疆绿洲农业发展方向 /143
7.3 湖北十堰:工业集聚型沟域经济 /143
7.3.1 十堰市基本情况 /143
7.3.2 发展条件 /144
7.3.3 存在问题 /144
7.3.4 发展思路 /145
7.3.5 开发内容 /145
7.4 秦岭南麓金丝峡:旅游开发型沟域经济 /148
7.4.1 金丝峡基本情况 /149
7.4.2 发展条件 /149
7.4.3 存在问题 /150
7.4.4 开发思路 /150
7.4.5 沟域景观资源保护 /151
7.4.6 景观规划 /152
7.4.7 社会组织 /152
7.5 河北三河蒋福山:生态治理型沟域经济 /153
7.5.1 三河市基本情况 /153
7.5.2 发展条件 /154
7.5.3 开发情况 /154
7.5.4 存在问题 /155
7.5.5 开发思路 /156
7.5.6 乡村的休闲化改造 /156
7.6 本章小结 /157
8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研究 /158
8.1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条件 /158
8.1.1 自然条件 /158
8.1.2 社会经济条件 /159
8.1.3 政策环境 /159
8.2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160
8.2.1 发展现状 /160
8.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4
8.3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战略 /165
8.4 北京市沟域经济空间布局 /169
8.5 北京市沟域经济产业选择 /171
8.5.1 主导产业 /171
8.5.2 基础产业 /171
8.6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172
8.6.1 政策保障 /172
8.6.2 资金保障 /172
8.6.3 科技与人才保障 /173
8.6.4 建设实施保障 /173
8.6.5 机制创新保障 /174
8.7 本章小结 /174
9 结论与展望 /175
9.1 主要结论 /175
9.2 今后的研究展望 /177
参考文献 /178
图表、专栏来源 /184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