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斋语痕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石斋语痕
|
ISBN: | 9787564917111 |
条码: | |
作者: |
吴福辉 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56.00
折扣价:¥53.20
折扣:0.95
节省了2.8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44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内容简介: |
《石斋语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十年来所写学术散文的一个结集。是“语痕”,说得庄严一点,也是“生命之痕”。 《石斋语痕》共有四辑:“学余随笔”“广告断想”“彗星逝影”“长短新声”,作者采用材料阐释、笔记批注、实地考证、读书劄记、答读者问、名作重评等多种写作方法,内容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既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
作者简介: |
吴福辉,1939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98年始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治中国现代文学史,专攻现代讽刺文学、市民文学和京海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后,历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等职。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长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河南大学合建的博士点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钱理群、温儒敏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京海晚眺》《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多棱镜下》《春润集》《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1928-1937)》(主编)等。
|
章节目录: |
自序 学余随笔 施蛰存对“新感觉派”身份的有限认同 费孝通的社会学与我的文学研究 抗战期间“文协”作家的重庆集聚地 透过解说与检讨的表层 “独尊写实主义”遭冷却之后 中国文学城市与我的四城记忆 全景与杂陈 由野史材料探人“文学现场” 作家的多重身份 以广告为中心的文学编年史写作断想 熊佛西与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验” 左翼作家展露人性之作《丽莎的哀怨》 文学与历史 小说《四世同堂》和话剧《四世同堂》 张爱玲晚期作品《雷峰塔》《易经》《小团圆》讲读提要 沈从文网页词摘选 谈《雷雨》蘩漪出场提示语的修改 海派话剧资料辑录及阅读笔记 广告断想 《创造周报》复刊骤止却引来《文化批判》 左翼刊物在政治、文学与营销之间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出版与 鲁迅等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译介 洪灵菲的《流亡》一度流行 被称为“扛鼎”之作的叶圣陶长篇《倪焕之》 冰心要求更正她关于普罗文学的谈话 《地泉》三部曲和五大序言的“清算”作用 从《现代儿童》看儿童文学的兴起 《灵凤小说集》及其他 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读者热购《子夜》 丁玲失踪及长篇小说《母亲》的出版 叶圣陶谈《家》的典型性和成书过程 白薇戏剧集《打出幽灵塔》长久引人注目 蒲风诗集《茫茫夜》与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大众语文论战”的始末 吴组缃处女集《西柳集》深得茅盾佳评 奴隶丛书与萧红的《生死场》 胡风渐露理论特质和锋芒 给各派作家具象的书简集 彗星逝影 彗星随笔系列总序 沈从文文学生命的延续流转I 由《龙须沟》想到老舍与市民的血肉关联 周瘦鹃的务新求变与现代市民文学接受史 丰子恺创作选本导言 施蛰存创作选本导言 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莫言的“‘铸剑’笔意” 现代作家新编二题 为一个诚实生活的人画像 突破·调适·推进 长短新声 从留发、剪辫说到明日之学界 关于文学“转捩点”涵义的辨析 “抗战文艺”概念正在文学史中悄悄延展 “平津文坛”漫议 强调基本的语文材料和自主读写 为大学语文写的知识短文四则 我们这一拨儿人 给《丛刊》带来品格精魂 李欧梵的文学与都市:其书其人 弄堂深处是吾“家” 怀想王瑶先生
|
精彩片段: |
《石斋语痕》: 施蛰存对“新感觉派”身份的有限认同 这是施蛰存先生1982年复我的一封信。快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由旧箧里翻检出来,好像从尘封里泻出一段“秋光”。此信给“海派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点历史、一点思考。信不长也不算太短,兹照录如下: 福辉同志:1982,6,13 我去南京开了十多天会,昨日才回上海。见到你的信,迟复,甚歉。 关于我的短篇小说,你们决定选用《春阳》,很有眼力。这篇也是我自己满意的。在二三十年代,我们家乡小城市里,这样的女性不少,我写这一篇,是有现实模特儿的。你们选用这一篇是否可以加一篇分析批判,故事的社会背景,恐怕今天的青年不知道了。 你提的四个问题,简复如下: (1)二三十年代,精神分析学说是盛行时代,许多人都有机会看到有关书刊,无论中文外文。我能看英文本,所以曾买过一些英译本看。蔼里斯的“性心理研究”全书六大本,我也有,但没有完全看。此书到1962年才卖掉。 (2)我的中间一段时期的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可以说与穆、刘有共同处,但与徐言于似乎不同。 (3)“新感觉派”是三十年代初期在日本盛行的创作流派,我和刘、穆都受到一些影响。楼适夷同志熟悉日本现代文学,他大约当时也多看这一派的作品,因此他把我列入新感觉派。我不反对,不否认,但觉得我和日本的新感觉派还有些不同。因为我写的还是以封建社会小市民为主,而日本的新感觉派所写的是资本主义大都市里的男男女女。(4)我只知道上海文学研究所有一个姓应的在搜集我的资料。他来过,我叫他不要直接向本人找材料,我也不愿意谈自己的事。 刚回家,有许多事,无暇详述,以后再谈。 祝健安 施蛰存顿首 捷克有一个人叫迦列克,发表过一篇文章,讲了三个中国作家,茅盾、曹禺和我。此文我未及过目,听说发表在“诺贝尔奖金文学论文集”内。 又及 以后来信,请附详细地址。此信不知能及早收到不? 此信在格式上的特殊之处,一是在信纸右上角用橡皮图章盖了“年,月,日”的时间,而在信的落款处反倒不署了。据我看大概是昔日上海生活留给沪地市民的一种洋派习惯,与穷富贵贱无关,因为我见过丁景唐先生的信函上也有类似的图章用法。二是结尾用了草书的“顿首”,令我有点像中学读《两地书》时吃惊于鲁迅称自己的学生为“广平兄”的感觉。此信的内容相当集中,是回答我研究他、研究海派的一些问题的。 我大概在1979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对施蛰存开始发生兴趣。起因是读了他三个小说旧集子:《上元灯》《将军底头》和《梅雨之夕》。刚读《上元灯》那会儿(记得封面的“灯”字印作“镫”),只是觉得写少男少女心理写得可爱、细微,微得如牛毛一般。等到看到后两《石斋语痕》,则大惊异,心里说这不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吗? 时值1981年春,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念起来刚刚有点顺口,《十月》的资深编辑黎汀先认识了凌宇,然后经过凌宇来约我们同学写稿子。我至今还感谢并佩服黎汀,她那么一位瘦骨嶙峋、文雅至极的女性怎么会有如此的魄力,敢在全国上下心有余悸的年代,约我们这些在校的研究生为全国声名赫赫的大刊物写作?而且她的要求很特别,要我们写的一定是过去被忽略的作家,介绍的一定是普遍陌生却在艺术上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介绍的办法也颇有讲究,是将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评论置于前,作为正文;而把现在看来都是大作家的传世之作稍稍擦去点灰土便附在后面。这是时代带来的做法,此前此后都不可能出现。所以施先生在并不知道我们准备如何介绍他的前提下,会在信里提出“你们选用这一篇是否可以加一篇分析批判”,也正是此意。那是个向前大力突破、却又必须留意身后的年代,就像一个球队每次进攻时都要准备好防守,否则一不小心就让别人抄了后路了。当年的《十月》何其了得,但它也不能不小心。它虽然只是北京的一个市级出版机构办的大型文学杂志,但多年站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立场上,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上海巴金编的《收获》,三足鼎立,影响远播全国。记得与我的评论登在同期的,还有《沉重的翅膀》《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等现在流行叫“重磅出击”的作品。而《沉重的翅膀》在得茅盾长篇奖时有一约定,是必须作一定修改。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开始了我的左翼外的文学研究(我研究过张天翼、沙汀等左翼内的作家,直到今日我还是内外都在研究,没有边界):我给《十月》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钱钟书,介绍的小说是当时谁也不知道的《猫》;第二篇写的就是施蛰存,选定的作品即信中提及的《春阳》。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