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研究
|
ISBN: | 978-7-5620-6070-3 |
条码: | |
作者: |
任学强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32.00
折扣价:¥28.80
折扣:0.90
节省了3.2元
|
字数: |
21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53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内容简介: |
腐败犯罪的发现难、取证难、追逃难一直困扰着司法机关。面对犯罪控制的压力,超越法律,实施法外治理,成为司法机关的无奈选择。程序的隐形化既不利于犯罪控制又不利于人权保障。因此,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等权限;采用刑事推定等证明方式;注重缺席审判犯罪控制功能的发挥;实施跨国联合侦查与资产直接追回机制,成为现实的选择。特殊诉讼程序在强化腐败犯罪控制、保障刑法功能的同时,防止程序的隐形化、任意化,保障基本人权。在腐败犯罪诉讼程序向辩方失衡的格局中,特殊程序是对程序失衡的矫正,是程序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动态平衡观,以及特殊诉讼程序的设计,对于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特殊类型犯罪诉讼程序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示范意义。
|
作者简介: |
任学强 河南固始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1995年在河南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在四川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章节目录: |
自序 内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的 第一章 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的设立依据与目的 第一节 腐败与腐败犯罪 一、腐败与腐败犯罪的概念 二、腐败犯罪圈的划定 第二节 腐败犯罪追诉程序的现实困境 一、腐败犯罪的发案特点 二、腐败案件的追诉难点 三、现行程序缺乏应对措施 第三节 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的引入 一、特殊诉讼程序引入的目的 二、特殊诉讼程序实施的原则 第二章 腐败犯罪的特殊侦查措施:权力的配置与运行 第一节 腐败犯罪侦查权配置缺陷的弥补 一、被分割的普通侦查权的回归 二、检察机关特殊侦查权的赋予 第二节 腐败犯罪的技术侦查 一、特定政策下技术侦查规范的滞后 二、现实条件下技术侦查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 腐败犯罪的诱惑侦查 一、诱惑侦查适用的正当性探讨 二、诱惑侦查适用的条件与限度 三、诱惑侦查自身缺陷的弥补 第三章 腐败犯罪的特殊证明方式:推定与作证豁免 第一节 腐败犯罪案件的刑事推定 一、腐败犯罪构成框架下的推定 二、腐败犯罪推定的适用规则 第二节 腐败犯罪的作证豁免制度 一、现有激励嫌疑人作证制度的不足 二、作证豁免的适用理由与制度设计 第四章 腐败犯罪审判的特殊形式:缺席审判 第一节 权利保障型缺席审判的转型 一、权利保障型缺席审判的犯罪控制功能的缺失 二、权利保障与犯罪控制兼顾型缺席审判的确立 第二节 兼顾型缺席审判功能的实现 一、缺席审判程序的实施 二、缺席被告人权利的保障 第五章 腐败犯罪司法协助的特殊途径:直接型协助 第一节 腐败犯罪的跨国联合侦查 一、配合取证型刑事司法协助的困境 二、直接取证型联合侦查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腐败犯罪资产直接追回机制 一、我国直接追回机制的缺失 二、直接追回机制的制度优势 三、直接追回机制的实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自 序 腐败犯罪总是与公权力如影随形,腐败犯罪的治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难以应对的热点话题。从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我国的腐败犯罪一直存在。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经济活动并不活跃。干部一般也经历过战争、政治动荡等艰苦岁月的洗礼,以权谋私情况也不严重。党和国家对于出现的腐败犯罪现象,主要采取群众运动和政治运动这样疾风迅雨似的形式予以消除。因此,能够把腐败犯罪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时腐败犯罪没有大范围爆发。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掌握公权力人员的腐败犯罪也愈演愈烈,几乎要达到失控的地步。对于腐败问题,我党早在十二大报告中就把“党风问题”、“腐败现象”提到了“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 东欧剧变和国内风波之后,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具有“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可见,我党对于反腐败的认识十分清醒。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采取“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反腐败国际合作”等多样化的举措,一方面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反腐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应对腐败犯罪的历史进程中,截止到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前,刑事司法程序对于腐败犯罪并没有特殊的应对措施。甚至,与公安机关管辖的普通犯罪相比,检察机关的特殊侦查权限还受到了种种限制。而腐败犯罪的现实是,大案、要案频发;窝案、串案涉及的干部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犯罪的发现难、取证难以及追逃难等刑事程序难题一直困扰着司法机关。这与党和国家的反腐败政策不相吻合,也与广大民众反腐倡廉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为了完成党和国家的反腐败政策目标,满足民众的热切期望,遏制腐败犯罪的高发势头,司法机关可能采取了一些法外的措施进行治理。这又带来了合法性的质疑,使刑事司法程序处于控制犯罪与人权保障的两难选择之中。在此大背景下,在万毅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腐败犯罪的特殊性,在腐败犯罪刑事司法程序的不同阶段采取特殊应对措施。论文形成于2010年6月,文中所提出的技术侦查扩大适用、腐败资产追回等研究结论,在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中有所体现。常言道,观点是廉价的,对观点的论证却是可贵而艰难的。由于著作涉及的程序环节较多,论述略显零碎,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度不够。对于著作的这些缺陷,本人十分清楚。所以,在论文完成的几年时间内,均没有出版的想法,主要是担心著作达不到出版的水平与要求。直到2014年,在我校诉讼法重点学科的建设中,本书被列入出版计划,并在出版经费上予以资助。我又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书稿进行了重新修订,今天才得以出版。在此感谢我的导师万毅教授对论文选题、写作的指导,感谢潘牧天副校长对诉讼法重点学科的支持,感谢教研室主任张进德老师对本书出版的督促,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辑部彭江主任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机会。由于本人学识浅薄,著作的理论系统性与完整性等缺陷依然存在,文中如有其他疏漏,还望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任学强 2015年8月 于上海松江保利西子湾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