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
ISBN: | 7-5641-6425-6 |
条码: | |
作者: |
邵继中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58.00
折扣价:¥55.10
折扣:0.95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主要从地下空间发展历史、地下空间设计概述、地下空间形态设计、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地下空间场所设计、地下空间换乘设计、地下空间发展评价、地下空间促进宜居和地下空间设计实施共9个章节,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更为系统地思考探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体系及理论。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图文结合,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地下空间等专业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有关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
作者简介: |
邵继中,男,1979年出生,工学博士(建筑学),东南大学博士后(城市规划学),助理教授。澳大利亚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理事。 2004年清华本科毕业后,赴澳大利亚BOND UNIVERSITY建筑规划学院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并于2009年获城市规划学硕士学位。博士就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师从齐康院士。现就职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建筑学报》、EI、CSSCI、CSCD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专著3本。主持负责省级课题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编制国内外(包括澳大利亚、台湾等地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等项目27项目。获澳大利亚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绿色建筑协会奖项7项。
|
章节目录: |
引言Ⅰ
1地下空间发展历史1
1.1地下空间早期利用历史2
1.1.1旧石器时代地下空间利用2
1.1.2新石器时代地下空间利用4
1.1.3古代人类的地下空间利用8
1.2近代城市地下空间发展12
1.3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发展14
1.4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7
1.5本章小结17
2地下空间设计概述19
2.1地下空间认知与分类20
2.1.1地下空间概念重塑20
2.1.2地下空间形式分类20
2.1.3地下空间功能分类21
2.1.4地下空间功能复合33
2.1.5地下空间的优劣势34
2.2地下空间设计的区分34
2.2.1地下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35
2.2.2地下空间设计与地下建筑设计36
2.2.3地下空间设计与地下空间规划36
2.3地下空间与城市发展37
2.3.1城市急剧发展迫切需求37
2.3.2地下空间对城市的作用43
2.3.3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45
2.3.4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发展53
2.4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58
2.4.1地下空间发展的问题58
2.4.2问题解决,地下空间设计59
2.4.3地下空间设计发展趋势61
2.5本章小结64
3地下空间形态设计65
3.1地下空间意象调查66
3.1.1调查研究方法67
3.1.2调查研究结论67
3.2地下空间意象要素69
3.2.1地下空间节点69
3.2.2地下空间路径73
3.2.3地下空间界面76
3.2.4地下空间区域78
3.3地下空间形态关系78
3.3.1地下空间形态结构78
3.3.2复合形态结构特征79
3.3.3地下空间竖向布局83
3.4地下空间形态序列85
3.4.1地下空间序列组织85
3.4.2地下空间序列协调89
3.4.3地下空间序列案例89
3.5本章小结92
4地下空间环境设计93
4.1地下环境特点94
4.2视觉艺术楔入96
4.2.1视觉艺术楔入概念96
4.2.2采光方式楔入策略97
4.2.3整体界面色彩策略99
4.2.4地下空间尺度策略102
4.3声景设计改造104
4.3.1噪声环境控制104
4.3.2声景设计提升106
4.4热湿环境完善109
4.4.1地下热湿环境特性109
4.4.2热湿环境适宜标准110
4.4.3热湿环境控制策略111
4.5空气品质提升112
4.5.1地下空气环境特征112
4.5.2地下空气污染指标113
4.5.3改善空气品质策略114
5地下空间场所设计115
5.1地下空间的行为特征116
5.1.1空间知觉理论分析116
5.1.2地下空间行为功能117
5.1.3地下空间行为目的118
5.1.4地下行为消极影响119
5.2空间精神与精神空间120
5.2.1城市文化发展禁锢120
5.2.2地下空间与人类学121
5.2.3地下空间精神存在123
5.3地下空间的审美体现125
5.3.1空间审美物质形式126
5.3.2地下空间气质魅力126
5.4地下空间的文脉传承131
5.4.1文脉之于地下空间132
5.4.2文脉符号共性运用134
5.5精神体现的案例分析139
5.5.1西安钟鼓楼广场139
5.5.2日本东本愿寺140
5.6本章小结141
6地下空间换乘设计143
6.1地下空间换乘发展背景144
6.1.1中国机动车私有化发展144
6.1.2城市主要面临的交通问题144
6.1.3城市极度稀缺土地资源146
6.1.4相互循环促生新模式146
6.2地下交通换乘理论基础146
6.2.1P+R模式146
6.2.2TOD模式147
6.2.3TOD及P+R的适用范围147
6.3竖向换乘交通模式(VCT)148
6.3.1VCT概念内涵148
6.3.2VCT发展模式149
6.3.3VCT发展目标149
6.3.4VCT三线原则150
6.3.5VCT发展优势150
6.4VCT核心利用地下空间151
6.4.1VCT模式核心——地下空间151
6.4.2VCT模式与地下轨道交通152
6.4.3地下空间创造紧凑型发展153
6.4.4基于VCT的地下空间设计153
6.5VCT模式实施管理措施154
6.5.1VCT模式实施条件154
6.5.2VCT模式管理措施154
6.6VCT模式成功实践案例156
6.6.1地下交通设计——以VCT模式为核心156
6.6.2VCT发展总体布局157
6.6.3系统化的地下交通换乘159
6.7本章小结159
7地下空间发展评价161
7.1总体发展评价目标162
7.1.1构建技术方法162
7.1.2构建技术路线163
7.2定性评价体系构建164
7.2.1规划方案SWOT分析164
7.2.2环境的协调性分析165
7.2.3定性化的评价标准166
7.3定量评价体系构建167
7.3.1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67
7.3.2模糊综合评价步骤168
7.3.3定量化的评价指标168
7.3.4定量化的评价级别169
7.4评价体系后续因素170
7.4.1规划评价的公众参与170
7.4.2地下空间规划的优化170
7.5本章小结171
8地下空间促进宜居173
8.1需求自上而下174
8.1.1整体宜居环境发展趋势174
8.1.2发展的契机——地下空间资源174
8.1.3机遇与挑战175
8.2地下空间对整体宜居环境的作用175
8.3整体宜居发展基础——以人为本176
8.4整体宜居发展目标177
8.4.1优化城市结构177
8.4.2凸显核心竞争力177
8.4.3彰显城市魅力177
8.5地下空间构建整体宜居环境实践178
8.5.1地下空间发展背景178
8.5.2地下空间规划特点179
8.5.3地下空间注意问题183
8.6本章小结183
9地下空间设计实施185
9.1管理体系的完善186
9.1.1地下空间立法借鉴186
9.1.2国内相关法律法规189
9.1.3法制化管理的提升192
9.1.4管理体制逐步完善193
9.2投资模式的探索194
9.2.1多种投融资渠道194
9.2.2优惠政策的扶持195
9.3工程技术的保障196
9.3.1地下工程施工技术196
9.3.2地下空间其他技术198
9.3.3地下空间信息技术199
9.4本章小结199
附录A地下空间意象要素调查200
附录B地下空间环境评价调查201
图片、表格索引204
参考文献210
后记214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