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审美心理学 -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深层审美心理学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
|
ISBN: | 978-7-5622-8071-2 |
条码: | |
作者: |
张玉能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9.00
折扣价:¥75.65
折扣:0.85
节省了13.35元
|
字数: |
650千字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584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专门系统研究深层审美心理的著作。本书力图建构一门深层审美心理学,揭开审美意识奥秘,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艺术创作和欣赏、审美教育,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全书共七部分:导论界定了深层审美心理学是一门揭开审美意识全部奥秘的新科学,主要研究审美活动中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第一章论述了审美意识的总体构成(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深层审美心理与大脑定位、大脑的定位与整合,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第二章分析了审美潜意识的结构(表象世界、审美图式、意象世界),审美潜意识的符号机制、选择机制、程序机制,审美潜意识的“内化—外化”功能、“同化—异化”功能、“抽象—具象”功能,审美潜意识的转换生成。第三章分析了审美无意识的饮食文化结构、性文化结构、生死文化结构、社交文化结构、民俗文化结构,审美无意识的社会实践机制、“现实化—内在化”机制、“宣泄—升华”机制,审美无意识的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完善功能。第四章研究了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深层审美心理的群体的生成和发展,深层审美心理的个体的生成和发展。第五章阐述了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创造(灵感、构思、表达)的关系,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前见、视界融合、召唤结构)的关系,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本质(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现实反映性)的关系。第六章揭示了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的关系。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的哲学、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研究者的学习和参考。
|
作者简介: |
张玉能,男,1943年8月出生于武汉市,祖籍江苏南京。1966届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美学家蒋孔阳,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到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 1994年评聘为教授,1999年任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1996-199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师从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奥托·安东尼亚·格拉夫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美学要义》、《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西方文论思潮》、《西方美学思潮》、《西方美学通史》第4-5卷、《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张玉能自选集》、《文艺学的反思与建构》。主要译著有:《德国古典美学》、《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美学文集》、《席勒散文选》、《席勒美学文集》。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6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章节目录: |
目录 第三章审美无意识的结构、机制、功能() 第一节审美无意识的结构() 一、审美无意识的饮食文化结构() 二、审美无意识的性爱文化结构() 三、审美无意识的生死文化结构() 四、审美无意识的社交文化结构() 五、审美无意识的民俗文化结构() 第二节审美无意识的机制() 一、审美无意识的实践超越机制() 二、审美无意识的现实内在化机制() 三、审美无意识的宣泄升华机制() 第三节审美无意识的功能() 一、审美无意识的生存功能() 二、审美无意识的发展功能() 三、审美无意识的完善功能() 第四章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和发展() 第一节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 一、审美无意识的生成() 二、审美潜意识的生成() 三、审美原型的生成() 第二节深层审美心理的群体的生成和发展() 一、群体的家族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和发展() 二、群体的氏族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和发展() 三、群体的民族深层审美心理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节深层审美心理的个体的生成和发展() 一、个体的深层审美认知的生成和发展() 二、个体的深层审美情感的生成和发展() 三、个体的深层审美意志的生成和发展() 第五章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 第一节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创造() 一、深层审美心理与灵感()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构思() 三、深层审美心理与表达() 第二节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 一、深层审美心理与“前见”()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视界融合”() 三、深层审美心理与“召唤结构”() 第三节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本质() 一、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 三、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生产性() 四、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现实反映性() 第六章深层审美心理与审美教育() 第一节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的完善() 一、深层审美心理与自我实现者()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思维艺术综合型人格() 三、深层审美心理与内外倾综合型人格() 第二节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意志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本质() 一、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需要的本质()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本质() 三、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 参考文献() 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