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 - 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公共财政学
清华经济学系列教材
ISBN: 7302038341
条码:
作者:
刘玲玲
相关图书
装订: 平装
印次: 1-1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
折扣价:¥24.70
折扣:0.95
节省了1.3元
字数:
418千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0-04-01
内容简介:
《公共财政学》是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编写的教材。考虑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教学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点讲述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如公共财政职能、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国家预算与财政体制以及财政政策的理论等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应用于公共财政问题,尤其是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同时,将东西方国家的财政与税收等管理制度以及中国目前进行的公共财政制度创新改革的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可作为经济学系研究生的参考书(适用于研究生的高级公共财政学待今后研究编写)以及关心公共财政问题的朋友们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篇政府与市场第1章预备知识——公平与效率 3
1.1公平与效率 3
1.1.1效率准则 3
1.1.2公平准则 3
1.1.3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4
1.2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 4
1.2.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4
1.2.2一般均衡分析 5
1.2.3局部均衡分析 7
1.2.4完全价格歧视 8
第2章公共财政的职能10
2.1公共财政 10
2.1.1公共财政学及其发展 10
2.1.2我国学者对公共财政学的研究 13
2.1.3市场机制的失灵 13
2.2公共财政的职能 17
2.2.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17
2.2.2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18
2.2.3财政稳定经济职能18
第3章公共选择与政府失效 21
3.1政治均衡 21
3.1.1投票与偏好 21
3.1.2政治均衡 22
3.1.3中间投票者 24
3.1.4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惟一性和循环性 25
3.2政府失效 28
3.2.1西方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与政府失效 28
3.2.2政府失效的原因 31
第二篇公共支出理论
第4章公共品理论 35
4.1公共品的涵义 35
4.1.1公共品的特性 35
4.1.2混合公共品或混合私人品 37
4.1.3公共品的判定 38
4.2公共品的配置与效率 39
4.2.1庇古的方法 39
4.2.2一种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局部均衡分析 40
4.2.3一种公共品的最优供给——一般均衡分析 41
4.2.4维克塞尔与林达尔公共品供给模型 43
4.2.5混合性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45
4.2.6公共品(公共支出)的供给方式 46
第5章外部效应理论 50
5.1外部效应的分类 50
5.1.1外部效应的涵义 50
5.1.2外部效应的分类 50
5.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51
5.2.1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51
5.2.2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问题) 54
5.2.3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56
5.2.4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58
5.3实例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59
5.3.1税收 59
5.3.2补贴 60
5.3.3拍卖污染许可证 61
5.3.4确立财产所有权 62
5.3.5管制 63
第6章公共支出概论 65
6.1公共支出的结构 65
6.1.1理论上的分类 65
6.1.2预算上的分类 66
6.1.3公共支出规模及衡量标准 68
6.2公共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 70
6.2.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70
6.2.2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71
6.2.3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72
6.3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 72
6.3.1产出水平的决定 73
6.3.2服务环境 74
6.3.3人口变化对公共支出的影响 75
6.3.4公共部门投入品价格与公共支出 76
6.4公共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79
6.4.1机会成本分析 79
6.4.2成本—效益分析法 79
6.4.3最低费用选择法 82
6.4.4公共劳务收费法 83
第7章购买性支出 84
7.1国防支出 84
7.1.1国防支出的增长 84
7.1.2安排国防支出中的几个问题 85
7.1.3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 85
7.1.4国防支出与军事订货 88
7.2教育支出 89
7.2.1公共部门与教育事业 89
7.2.2西方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 90
7.2.3三种教育支出方式的选择 91
7.2.4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和个人之间的最佳安排 93
7.3中国公共支出制度的重大改革——政府采购 99
7.3.1实行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99
7.3.2建立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101
第8章转移性支出 104
8.1社会保障支出的涵义与内容 104
8.1.1社会保障支出的涵义 104
8.1.2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104
8.2社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105
8.2.1社会保险制度的模式 105
8.2.2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 106
8.3社会福利 108
8.3.1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的联系 108
8.3.2社会福利支出的内容 108
8.3.3物品救济支出及其影响 109
8.3.4福利支出对人们工作愿望的影响 111
8.3.5负所得税理论的提出 113
8.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15
8.4.1改革的必要性 115
8.4.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 117
第三篇公共收入理论
第9章公共收入概论 123
9.1公共收入形式与原则 123
9.1.1公共收入形式 123
9.1.2税收原则 124
9.2税制构成要素 129
9.2.1课税权主体 130
9.2.2课税主体 130
9.2.3课税对象 131
9.2.4税率 133
9.2.5计税单位 134
9.2.6课税环节 134
9.3税收效应的分析 135
9.3.1税收对生产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135
9.3.2税收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137
9.3.3税收对劳动即收入与休闲选择的影响 138
9.3.4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140
9.3.5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140
9.4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42
9.4.1基本概念 142
9.4.2影响税负转嫁和归宿的因素 144
第10章东西方国家的税制 148
10.1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148
10.1.1税种分类 148
10.1.2税制结构 149
10.2商品流转税 151
10.2.1商品课税的特点与类型 151
10.2.2消费税 152
10.2.3销售税 154
10.2.4增值税 155
10.3对所得的课税 159
10.3.1所得课税的一般概念 159
10.3.2个人所得税 161
10.3.3公司所得税 163
10.3.4社会保险税 165
10.4对财产的课税 166
10.4.1财产课税的一般概念 166
10.4.2一般财产税 167
10.4.3特种财产税 168
10.4.4财产转让税 171
10.5我国现行税制概况173
10.5.1现状与问题 173
10.5.2完善税制的具体设想 174
第11章国际税收 181
11.1税收管辖权与国际税收的公平原则 181
11.1.1税收管辖权及其课征原则 181
11.1.2国际间要素流动的税收公平 182
11.2国际间要素流动与税收协调 184
11.2.1免除国际重复课税的理论和方法 184
11.2.2国际间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 187
11.3关税与国际间商品流动 190
11.3.1关税分类与税则 190
11.3.2中国的关税 195
11.3.3配额与国际间商品流动 196
11.3.4财政补贴与国际间商品流动 199
11.3.5边界税收调整 203
11.3.6汇率调控与国际间商品流动 204
第12章公债 206
12.1公债 206
12.1.1公债的基本概念206
1212公债的用途 206
12.2公债管理 207
12.2.1公债的种类 207
12.2.2公债的发行 211
12.2.3公债的还本付息213
12.3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215
12.3.1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215
12.3.2债务、增长与不稳定性 217
12.3.3我国内外债务的管理 222
第四篇国家预算与财政体制
第13章国家预算 233
13.1国家预算的组成和原则 233
13.1.1国家预算 233
13.1.2预算的分类 233
13.1.3预算年度 234
13.1.4预算的原则 235
13.2预算决策程序 236
13.2.1预算的编制和提出 236
13.2.2预算的审议和批准 237
13.2.3预算的执行 238
13.2.4预算执行的监督239
13.3美国联邦预算 239
13.3.1美国联邦预算 239
1332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 241
13.4中国零基预算与国库单一账户 242
13.4.1改变粗放型的预算编制方法 242
13.4.2推进零基预算 242
13.4.3建立科学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 244
第14章预算管理体制 251
14.1财政分权模式的理论依据 251
14.1.1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251
14.1.2集权与分权——不同模式的选择 254
14.2中国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254
14.2.1财政体制——从包干制到分税制 254
14.3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262
14.3.1基本概念 262
14.3.2理论依据 263
14.4建立我国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 269
14.4.1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模式 269
14.4.2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方案 269
第五篇财 政 政 策
第15章财政政策 279
15.1财政政策的构成与分类 279
15.1.1财政政策的构成279
15.2理论的历史发展 282
15.2.1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财政政策 282
15.2.2凯恩斯时代 283
15.2.3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285
15.2.4新凯恩斯主义 288
15.3宏观财政政策 290
15.3.1非选择性的财政政策 290
15.3.2选择性的财政政策 292
15.4微观财政政策 296
15.4.1税收结构政策的影响 297
15.4.2财政支出结构微观政策的影响 298
主要参考文献 308
精彩片段:
前言 20世纪,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迫使社会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从历史的视野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在推进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体制转型(transformation)的多元化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内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发展模式,经历漫长的“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资本主义经济以“个体本位”和“市场本位”为前提,通过自由竞争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其体制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有政府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体制转型。与此相伴随,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古典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也实现了向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 public finance)或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的转变。 这一转变——经济学理论上对市场失灵和政府运行机制的剖析,不仅大大拓展了现代政府的职能,而且为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非西方民族在“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发展模式下,探寻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与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之中。这一转型在本质上是一场深层社会结构内部的制度创新和革命。因此,作为经济转型重要内容与必然结果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便被赋予极其鲜明的革命性与建设性的创新特色。 伴随中国新型社会结构的演化创新,重新梳理和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重大分配关系,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履行公共财政矫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强化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等,便构成了中国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全新内容。 可以相信,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创新,以及我们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公平与效率抉择的有益尝试,将为21世纪人类制度文明的进步做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贡献。为此,这本作为清华大学经济学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的《公共财政学》,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在讲授西方公共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公共财政改革的实践,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拓展视野和思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形成对公共财政学内在本质的合理诠释。 现代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得益于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信息经济学、经济博弈论、市场非均衡理论以及现代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对财政支出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有效性、债务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一国政府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如何保证政府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履行国际财政职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限于课程内容要求和理论深度的安排,这些理论成果难以在本书中得以反映。 为此,本书开辟了“课堂讨论”专栏,试图以浅显的形式弥补内容与方法上的缺憾。同时,也给教师灵活的课堂教学开辟新的空间。利用这一“专栏”,教师可以灵活地对其内容(案例)进行选择、更新,并在不断充实、完善中跟踪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以便为今后教材的修订奠定基础。 限于编著者个人才能的限制,这本教材尽管力争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借鉴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秀成果,但在教材体系、内容与方法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还殷切地希望同行专家们的批评与指正(作者通信地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编 100084,E\|mail:LiuLL@em.tsinghua.edu.cn)。 在公共财政学的教学中,我的学生们对教材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批评,尤其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75班的同学们,许多改进过的地方得益于他们的智慧。由于在这门课程上,学生写作期末小论文是课程考试的一项内容,许多学生撰写出十分精彩的小论文。但由于积累不足,还未能将这一部分“资源”吸收纳入本书。在教学中,与学生们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推进公共财政学创新的研究方法,我们自己将它们称作“规范模型” 与“计量模型”。前者主要借鉴不同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形成制度研究与制度设计的新思路;后者主要通过计量化的手段试图建立新型智能决策系统。这两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将最终形成《高级公共财政学》教材的基本内容。而这正是我与我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刘玲玲 2000年3月30日
书 评: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