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
ISBN: | 7-309-03058-3/K.109 |
条码: | |
作者: |
朱维铮 主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58.00
折扣价:¥55.10
折扣:0.95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630千字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867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1-1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多方搜寻并严加考订入手,将现存利玛窦入华后用中文撰著的19种著译著作,包括传本甚罕的孤本秘笈,全部汇为一编,并恪守存真传信的科学原则,精选底本,再取相关重要版本认真校勘,择善而从。在此基础上,施以新式标点并区分段落,又各冠介绍其著译时间、文化背景、逻辑结构、论著依据、版本状况的简介,附录有关重要参考资料,使之不仅成为学术含量极高的文献整理善本,而且从一个侧面将利氏生前对于中世纪晚期的中国文化所作出的历史业绩和贡献,集中又可靠地呈现在广大研究者面前。而主编朱维铮教授集几十年研究心得所成的长篇导言,更是以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具创见的精辟论述,成为全书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此书由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以繁体竖排本和繁体横排本的形式,合作出版。而复旦版推出之前,整理者又根据香港城大版的印本,再次细勘精订,改正了不少手民之误及其他少数错讹,从而成为更趋精善之本。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本书辑集利玛窦的中文著译作品,包括利玛窦自1583年8月进入中国内地,到1610年5月在北京去世,用中文撰写或翻译的现存论著。 本书所辑篇目,根据以往中外学者的各种著录,由编者对上海、北京等主要图书馆入藏的现存传本查考复核以后,予以编订。 本书所收利玛窦中文著译作品,凡17种。本书入辑诸种,均由编者按照信以传信的原则,据现存传本内容,参照晚明以来诸家考证,重予复核,并广搜17世纪以来传世异本,比照校勘,重施标点,重作分段。 本书所辑,每种都前附简介,旨在就史论史,力求客观地介绍诸篇的著译时间、文化背景、逻辑结构、论著依据、版本流传和所据底本及参照本等状况。
|
书 评: |
如饮醇醪读好书——《利玛窦中文著译集》读后 钱伯城 顷尽三日功,全读此书,掩卷叹曰:看了一本好书,多时未曾看到这样扎实的书了。试分几点一说。 一、利玛窦研究为学术界一大热点,但要找一种利氏原著一读,实是难上之难。今此一编在手,利氏中文著译网罗无遗,选读全读,无不如意,快何如之! 二、底本选得好,就是说能从不同版本中,选出较合历史原貌的底本。如何选,举一例,如《复虞淳熙》一种,不用陈垣校本,而用李之藻刊《天学初函》本,乃是“从文意看,陈校本似较胜,不过李刊本虽有纰漏,却更接近晚明较粗率的辩学风格”。此可见本书编者的历史眼光。 三、校勘认真,查勘不同版本,进行会校,每种都做过详尽校勘记。我发现,原著中不仅《尚书》、《诗经》等经典引文,皆一一为之查对原文,即如“惊见皇宫殿宇巍峨”之句(22页),亦查核张衡《西京赋》“状巍峨以岌”句,并作校记,当作“岌”。其实,、岌不过同音异写,以此出校,过嫌琐细。但却反映本书校勘工作做得仔细认真,一字不苟。因此书中即使天文图表,亦经校勘,如406页校记:“表内诸‘分’数字,均据《四库全书》本校改。”这样的校勘,可说做到家了。我再举一可能不为一般读者所注意的小例子,即是避讳问题。本书附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多篇中的明神宗年号,均作,不与原著及明刊各题跋所题年号统一为,如世间陋儒所为者。这才是真正尊重历史真实的大见识,虽一字之微,亦分出史识之高下。 四、标点。这是古籍整理的重要部分,一本古籍整理的成败,端赖于所施标点之正确与否。整理者的水平,亦于此以见。世人每易视古书标点,不对,这是一门大学问。古书标点,最怕的,一是点破句,把名词、形容词等点成上下句;二是点出似是而非句子,前后两三句看似通顺,好像不错,而实质大错特错。本书的标点,我看是经过认真斟酌把关的,因为我在阅读中尚未发现上述点破句及似是而非句一类的标点。 五、导言写得好。这篇导言将利玛窦在华及入京传教经过,以及进入朝廷,周旋于皇帝、近宦、大臣、士绅之间的关系,以叙带论,写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理清了中西文化离而合、合而离的脉络经纬,又分析了晚明时期政治与学术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且要言不烦,无陈词滥语,随处可见作者独到见解。如谓利玛窦进入广东十二年,适逢王学全面解禁之时(15页),并于注37引《明史·王守仁传》万历十二年诏许王守仁从祀文庙,以表明朝廷调和朱学与王学之争,乃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大事,亦利氏得以入京背景。此皆一般论者所罕有提及者。 六、全书每种简介,文字简练,评述精当,考证严实,多有主编者的新义。如本书首种《天主实义》的简介,有评述,有考证,又断以作者新见,实是一篇小论文。又如《交友论》的简介,指出利氏淡化教旨,罕言上帝,力求迎合中国传统的友道,因而大受中国士大夫赞赏。但又指出,此种赞赏正是万历中叶后朝廷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的反映。这即是主编者独有的创见。再如《几何原本》的简介,介绍了论者对利玛窦、徐光启合译此书,何以仅译前六卷、不译后九卷的质疑,对于利氏“究竟是把传授欧洲天算知识当作传播‘天学’的手段呢,还是把手段变成目的,因传播西学而忘却宗教使命”,简介认为,中外论著“似都忽视了《几何原本》题中应有之义,那就是‘几何’一词所设的疑问”,既有对传统宇宙观的质疑,也有对传统人生观的问难。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想作者提出这个问题真是太精辟了,应引起关于此书讨论者的深思。我总觉得,简介、提要一类文章要写得好,一要有学术功底,二要稍有文采。二者必须兼备。《四库总目提要》或难企及矣,然取法乎上,《总目提要》仍是后来学者的榜样。但本书的简介,在我看来,已庶几近之。说到文采,当今史学家中不乏才识学兼具者,惜大都少一点文采。不过并非没有,我所相识的,唐振常、朱维铮二位即是极有文采的历史学家,读他们的论著,如饮醇醪,获新知,又得陶然之乐。振常惜已遽归道山,今赖维铮独步矣。 转摘于2003年6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