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廉》(订购)
陈立峰 主编
燕山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他指出,《论语》中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中国典籍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燕山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典廉》一书,全书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追溯廉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历史典故,提炼形成廉之源、廉之典、廉之范、廉之行四部分内容。
本书选取50个历史典故,充分挖掘蕴含在历史典故中的廉洁思想;并引用14位历史人物的廉洁故事,展现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旨在让广大党员干部鉴古知今、弘扬正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以下特为您摘选《典廉》一书中的部分内容,邀您一同翻开典籍、对话先贤,走进古代先贤中的“廉洁故事”,学习并汲取传统廉洁文化的精华,挖掘典籍中的廉洁因子。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故事“活”起来,蕴含在典籍里的真理“走”出来,赋存在典籍里的清廉精神“传”下来。
书 摘
廉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廉,仄也,从广兼声”。在古汉语中,从广的字一般都与房屋有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堂之边曰廉。”《仪礼·乡饮酒礼》载:“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曰:“侧边曰廉”。可知,“廉”的本义是指厅堂的侧边,又因其特点是平直方正、棱角锋利,故而引申为形容人品行方正等道德范畴的含义,《孟子注疏》曰:“廉,人之高行也。”一般认为,以“兼”为声旁的汉字多与“小”“少”“狭窄”之义有关。《说文解字注》中说:“廉,引申之为俭也。”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载:“廉,敛也,自检敛也。”后来便逐渐将“廉”引申为节俭、少拿、不贪取等含义,《孟子·离娄下》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古籍中,常把品行端正、不贪不占之人称为“廉士”。

▲不同字体的“廉”
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廉政文化萌芽于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人类虽然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廉政意识,却有了平均分配食物的概念,有了最早的廉政行为和措施,并给后世留下了民主议事、推举有德者居其位的廉政记忆。一位叫皋陶的部落首领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里所提到的“简而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文化的最早记载。

▲皋陶提出的“九德”
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是在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指善于行事,并且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二曰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曰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曰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曰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曰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吏的善、能、敬、正、法、辨六件事。这种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的做法,称为“六廉”。遵循《周礼》的准则,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

▲儒家经典——《周礼》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无一不褒扬廉,其中法家把廉和政结合起来考察,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墨家学派强调廉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意义,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儒家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四大道德伦理和精神支柱。其中,廉即廉政思想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强调廉者,政之奉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据此,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为了稳固国家的统治,维护各自集团的利益,都不同程度地推崇廉政思想,并把廉政作为官德的重要内容和衡量社会风气好坏的重要准则,廉政文化也因此得到不断巩固和弘扬。
古代先贤倡导为政清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准则见诸经史子集,士大夫讲究礼义廉耻、清廉自守、重义轻利的故事史不绝书。古往今来,儒家圣贤都是廉政文化的建设者。春秋子罕“以廉为宝”;三国诸葛亮至死之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明朝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无数文臣武将“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清正廉明,永留青史。还有许多历经数百年而门第兴盛的家族,其治家秘诀就在于坚持了“以孝治家,以义济世,以忠报国,以廉居官”的儒家文化传统。甚至制定了惩治贪赃之徒的“家法”,“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历代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

▲本书书影
“廉者,政之本也。”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也是一部党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腐化、被瓦解危险的反腐倡廉史。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再到习近平,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力图通过多举措的廉洁建设将“廉荣贪耻”的理念渗透转化为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第一个治理腐败的专门文件——《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正式发布,党史上第一个中央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党的五大产生,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首次提出“两个务必”。这一时期,党开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廉政建设实践探索,包括建设廉洁政府、依法惩治贪污腐败、发挥人民群众的检举和监督作用、加强廉政教育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反腐倡廉建设积累了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监察委员会、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相继成立,向刘青山、张子善砍出新中国反腐“第一刀”,有效净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风政风社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行政监察体制恢复重建,首个地方监察机关深圳市监察局成立,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等党员领导干部相继落马。“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严峻的”重大判断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力挽狂澜,重拳出击,惩贪去恶,坚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约束、自我修炼、自我改造。当前,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需要党员干部崇尚大德、公德、品德。共产党人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必定能立起高尚道德品质的标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功绩。
主编简介
陈立峰,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从事纪检工作20余年来,牵头处理了多起违规违纪涉法案件,参与主持国资委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重大课题,近两年编辑出版《企廉》《家廉》,在《国资报告》《人民周刊》《国企党建》等报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培育的“守正创新,六廉兴企”廉洁文化,得到中央纪委和地方纪检监察组织高度认可,2017年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嘉奖。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